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南海帶魚年齡成長初探

  • 作者:賴繼昌、翁進興/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許議文、侯清賢/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帶魚屬 (Trichiurus) 魚類為我國沿近海漁業的重要經濟漁獲,其外型特徵為口部具鋒利牙齒,本身不具有魚鱗,整體呈現銀白色,尾部非一般魚類呈現的分岔狀,而是呈現長條型。臺灣西南海域的帶魚屬魚類捕撈漁法主要以拖網與刺網為主,主要漁獲種類包括:日本帶魚 (T. japonicus)白帶魚 (T. lepturus) 與南海帶魚 (T. nanhaiensis) (圖1)。該三種帶魚外觀乍看十分相似,學者通常以尾柄長/肛前長比例以及背鰭與眼睛顏色進行簡易的分類,而其中,相較於白帶魚與日本帶魚,南海帶魚是最容易判別的種類,主要的辨識要點為其背鰭呈現淡黃色 (圖1)。

圖1、西南海域帶魚的主要漁獲種類包括日本帶魚(上)、南海帶魚(中)、白帶魚(下)

圖1、西南海域帶魚的主要漁獲種類包括日本帶魚(上)、南海帶魚(中)、白帶魚(下)

近年來因受中國市場對帶魚需求量的提升,出口至中國的帶魚屬魚類數量由2017年6,525公噸大幅增加至2018年的1萬3,720公噸。為因應多元化外銷,漁業署於2019年10月09日開始推動運搬船直航外銷,並於2020年8月21日正式公告「沿近海白帶魚產銷輔導及漁船運搬作業辦法」。

根據筆者等2020年的研究結果顯示,臺灣南部地區捕獲之帶魚屬魚類的魚種組成比例與北部地區明顯不同,一支釣、刺網與單船拖網漁獲南海帶魚的比例相對較北部地區為高。基此,選定西南海域南海帶魚為研究對象,針對2018及2019年間,刺網與拖網漁法捕獲的南海帶魚樣本,進行生物數據包括肛前長、體高、胃重、生殖腺重等的量測、蒐集與整理,以建立生物學相關參數,並持續進行耳石輪紋判別與年齡成長推估等研究。

經耳石的判讀結果發現,南海帶魚的耳石輪紋明顯,容易透過輪紋帶的讀輪結果判定其年齡 (圖2)。綜合目前230尾南海帶魚的肛前長量測資料以及耳石的判讀結果得知,總樣本組成中以1歲魚與2歲魚佔比較高,分別為47% 與35%;另,0~2歲魚的耳石輪紋數有隨肛前長增長而增加之趨勢 (表1)。現階段之大體型樣本仍相對較為缺乏,未來將持續蒐集,希望能儘速建立南海帶魚的生物學數據與耳石判讀資料,以利進行後續的年齡成長分析,並作為資源管理及科學調查之基礎。

圖2、本研究觀測之南海帶魚的耳石切面

圖2、圖2、本研究觀測之南海帶魚的耳石切面 (肛前長335 mm,3至4歲)
A:初生輪紋;B:1歲輪紋;C:2歲輪紋;D:3歲輪紋;E:生長中4歲輪紋

 

 

表1、2018-2019年之南海帶魚的年齡與肛前長關係對照表

表1、2018-2019年之南海帶魚的年齡與肛前長關係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