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簡單粗判臺灣鰻魚養殖之常見細菌性疾病

  • 作者:邱俊豪、何源興 / 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鰻魚是臺灣極重要的經濟養殖魚類之一。惟近年來,鰻苗的產量減少致價格高漲,重挫臺灣鰻魚養殖產業的發展。此外,中國地廣、水資源豐富、人力成本低等誘因下,使臺灣鰻魚產業外移的情況嚴重。為了能有效的利用有限空間,臺灣的鰻魚養殖產業多採高密度養殖,也因此常有細菌性疾病的爆發。本文簡介臺灣養殖鰻魚常見的細菌性疾病,讓業者能據以簡單判斷病原,同時將明顯之病徵告知獸醫,病根據其處方簽即時用藥,以減少損失。除此之外,也藉以建立正確的養殖觀念與管理策略,以利維持良好的養殖環境,進而防患未然,避免抗生素的使用及殘留問題,提升臺灣鰻魚的品質。

在臺灣養殖鰻魚常見之細菌性感染病原有兩種,其一為嗜水性產氣單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第二種是遲鈍愛德華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兩者皆是常在菌種,都會使魚隻體力衰弱、食慾下降,且從外觀上的病灶即可快速檢視。嗜水性產氣單胞菌是鰻魚赤鰭症的致病原,外觀上可明顯看見出血之鰭部 (圖1);遲鈍愛德華氏菌則會造成鰻魚的肝腎潰瘍、穿孔並呈現於腹部 (圖2),故名為鰻魚肝腎病。

臺灣養殖鰻苗來源除了日本鰻之外,還包括歐洲鰻、美洲鰻、雙色鰻等,歐洲鰻及美洲鰻之鰻苗皆由國外進口,經過長時間的運輸及水質、溫度之變化,致入苗時之折損率高,其中歐洲鰻於2007年6月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列為附錄二之物種,至今日也已無法進行國際交易;美洲鰻及日本鰻雖未列入附錄二,但仍在觀察名單中。除了鰻苗問題外,寄生蟲、細菌性感染以及養殖管理等諸多因素,皆是臺灣鰻魚養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點。

臺灣鰻魚產業之發展正受到多重因素限制,若日本鰻再被CITES列為附錄二之對象,更是雪上加霜。對於珍貴的鰻苗,需要謹慎小心對待,增加育成率也是產官學各界不遺餘力的研究重點之一,若能快速判斷病原,就能及早應對處理,避免血本無歸。

圖1、被A. hydrophila感染之病鰻,其特徵為赤鰭(如箭頭所示) (2)

圖1、被A. hydrophila感染之病鰻,其特徵為赤鰭(如箭頭所示)

圖2、E. tarda感染之病鰻,肝腎潰瘍、穿孔並呈現於腹部(如箭頭所示)

圖2、E. tarda感染之病鰻,肝腎潰瘍、穿孔並呈現於腹部(如箭頭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