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淡水長臂大蝦抗寒新觀點

  • 作者:陳念慈、莊凱婷、陳冠如、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在地球持續暖化下,導致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增加,例如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及近日一天之中溫度急遽下滑的情況都將不再是偶發事件。對水生生物而言,溫度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水溫直接影響水生物的生理代謝,不適合的水溫將造成生物緊迫,影響生長與生殖甚至威脅到生存。

淡水長臂大蝦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俗稱泰國蝦,為臺灣重要的經濟養殖蝦種,依研究結果,淡水長臂大蝦可存活的溫度範圍為14–35℃,最適合生存的水溫為25–30℃,在臺灣的養殖區大多位於彰化縣以南,以屏東地區為重鎮。當冬季水溫低於18℃時,淡水長臂大蝦攝食活動明顯減少,生長趨緩,若低溫時間持續太久或低於14℃恐會導致死亡。  

以魚類而言,水域的鹽度會影響魚類的耐寒性,一般認為魚類在具有鹽分水域下,所需要用來維持生理恆定的能量較少,因此有較強的耐寒能力;但水域鹽度是否有助於提高淡水長臂大蝦的耐寒呢?本中心將於淡水培育的淡水長臂大蝦稚蝦(體型2–3公分)直接分別移入不同鹽度(0及8 psu)的水槽,於冷房中連續降溫,以探討稚蝦在不同鹽度水域下對低溫的耐受性。試驗結果顯示,將稚蝦置入冷房時水溫約 22 ℃,各組蝦隻正常攝食,之後開始降溫24小時內,水溫持續降至19℃時,各組稚蝦活動力減弱;再經24小時的降溫,水溫至11℃時,鹽度0 psu組之蝦全部死亡,蝦體已完全僵直白化;鹽度8 psu之試驗組稚蝦少部分呈現昏迷或死亡,活存率為95%,移出至戶外,稚蝦於室溫回溫後,隔日即明顯攝食,後續無死亡情況。

本次試驗初步結果證實,蝦苗在具鹽分的水域下有較高的活存率,但可再進一步探討淡水長臂大蝦養殖水體鹽度與其耐寒能力的相關議題,然在此寒流頻頻來襲之際,或可先行參酌此結果,利用注入部分海水或灌注具鹽度之地下水源,來提高淡水長臂大蝦對低溫的耐受性。

稚蝦水溫降至11℃時出現昏迷及死亡現象

稚蝦水溫降至11℃時出現昏迷及死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