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淡水觀賞水族中的除藻機-貝氏鉛筆魚之人工繁殖

  • 作者:張凱傑、陳建彰、阮文淵、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貝氏鉛筆魚 (Nannostomus beckfordi) 是一種小型的淡水觀賞魚類,屬於脂鯉目、脂鯉亞目、鱂脂鯉科、鉛筆魚屬,主要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蘇利南、蓋亞那以及法屬圭亞那的河流中。其外表有如直豎的鉛筆,腹部會呈現鮮豔的紅色,故在觀賞水族市場上又稱為「鉛筆燈」或「紅肚鉛筆」。

本魚魚體細長,背面呈土黃至金褐色,成魚顏色會加深。體表有一道寬而黑的條紋由吻端延長至尾柄基部,雄魚在爭奪地盤或發情時,黑條紋會更為寬大,腹部紅色也會更加鮮艷。尾鰭的基部有兩塊紅斑,腹鰭及臀鰭也有紅色表現,但雌魚各鰭多半為透明無色。在野外主要以水中的蠕蟲、甲殼類動物及小型昆蟲為食,但在人為飼養環境下,發現它有清除缸中立體狀藻類的習慣,因此常與其他小型觀賞魚類共同飼養,幫忙清除水族缸中生長過多的絲藻。

本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致力於淡水觀賞魚類育種及繁養殖技術的開發研究,目前已能於人工環境下育成貝氏鉛筆魚。將雌雄種魚一起蓄養在30公升的水族缸中,俟發現雄魚有追逐固定雌魚之情形且該雌魚腹部在餵食前已呈現膨大狀況時,即將雌雄種魚兩兩撈至繁殖缸中待產。貝氏鉛筆魚種魚在追逐及產卵前,可觀察到雄魚體色會明顯改變,體側之黑條紋變寬變黑,腹部轉為艷紅色,並積極追逐雌魚及以吻端碰觸其腹部,如雌魚接受雄魚,將一同找尋適合產卵之介質,並游入其中交配後產卵受精,雌魚產卵數約30~200粒以上不等,雌雄種魚皆無護卵行為,受精卵粒間不相黏,為正圓形的沉性卵,卵徑約為1.5~1.7 mm間。

在水溫24~25℃下,受精卵約於2天後孵化,剛孵化之仔魚沉於底部,受驚嚇時會迅速擺動身軀奔游,此時體表未有黑色素出現,並帶有卵黃囊。孵化後第2天,仔魚體表開始出現黑色及金色色素斑點;第3天卵黃消失殆盡並開始攝食;第十天體表金色斑點色素消失;第18天仔魚吻部發育成似鳥嘴狀;第31天後仔魚已具成魚外觀,在下吻端有一黑色縱條紋連至眼部,往後延伸至體側腹腔上緣,體表及尾鰭上佈滿許多黑色素,此時已可攝食較大型餌料生物,如豐年蝦及大型橈足類等,平時鮮少游動,多半停滯水體表面或底部。

如上所述,本所目前雖然已能於人工環境下成功配對繁殖貝氏鉛筆魚,但孵化率尚有改進空間,未來將持續研究,希望能早日達成穩定量產之目標,並以此為基礎,持續建立本屬其他魚種之人工繁殖技術。


貝氏鉛筆燈仔魚發育過程(詳如下方相關圖片2)。A. 受精卵為正圓形的沉性卵,卵徑約為1.5~1.7 mm間;B. 剛孵化之仔魚體表尚無黑色素出現,並帶有卵黃囊;C. 孵化3天之仔魚,體表佈滿金色斑點;D. 孵化10天之仔魚金色斑點色素消失;E. 孵化18天之仔魚吻部發育成似鳥嘴之形狀;F. 孵化31天之仔魚已具成魚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