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紅茅尾天堂鳥之人工繁殖

  • 作者:王俐文、張凱傑、莊凱婷、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戴氏擬絲足鱸(Pseudosphromenus dayi)俗稱紅茅尾天堂鳥,屬於攀鱸亞目、絲足鱸科、擬絲足鱸屬。本屬只包含兩物種,分別為戴氏擬絲足鱸及馬來西亞擬絲足鱸(P. cupanus,俗稱綠茅尾天堂鳥),其體型相近,僅體色略有不同。紅茅尾天堂鳥的種名dayi是以一位印度魚類學家Francis Day的名字命名,而其英文俗稱brown spike-tailed paradise fish和中文俗名一樣點出了其尾部特色:如茅一般尖的尾鰭,體表顏色為紅棕到深棕,末端延伸且分岔,在尾鰭最外圈及背鰭、臀鰭的末緣鑲有淺藍色澤,特化成針狀的腹鰭基部為紅色、末端是淺藍色,眼睛虹膜帶有橘色,側身有兩條縱向不連貫的黑色條紋,由眼睛開始延伸到尾鰭基部,身體底色背部為淺棕色,腹部為白色,體長最大可達7公分。

紅茅尾天堂鳥的原生地是位於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的西高止山脈沿海水系,喜愛水流緩慢或靜止的水域,如稻田、沼澤和池塘等在平原或低窪地區的水域。適合的水溫為20~28℃,pH為6.0~7.5。紅茅尾天堂鳥具有輔助呼吸的器官–­迷鰓(labyrinth),能藉由至水面呼吸方式,直接與空氣中的氣體交換,獲得足夠的氧氣,因此在人工飼養環境下不需要打氣也能存活,其個性溫和,複數飼養也能和平共處,較少出現爭鬥打架的狀況。另外紅茅尾天堂鳥會在水族缸中攝食線蟲與渦蟲,可當作水族缸中的除蟲師,對於維持飼養環境具有一定的功能性。

本次的繁殖試驗係在一呎缸內放入4公2母的紅茅尾天堂鳥進行配對,並放置陶瓷甕作為產卵床及躲藏空間,期間每日交替投餵人工飼料、水蚤及豐年蝦。紅茅尾天堂鳥一般是在洞穴內築泡巢,有時也會在水中植物葉片下方或是水族缸的角落築巢,故可在配對缸中放置陶瓷管或種植多樣化水生植物以提供繁殖環境。繁殖前公魚會先在管內上壁建築泡巢 (此行為亦可視為公魚發情的徵兆),在和母魚交配產下受精卵後,公魚會將受精卵含至泡巢,並在泡巢周圍護卵,不讓其他成魚接近。受精卵約4天後孵化,此時可以觀察到仔魚貼在陶瓷管內部上壁,孵化約2天後的仔魚腹部佈有點狀的黑色素,眼睛後方有一黑色條帶,尾巴上下都具有間隔分佈的黑點,此時仔魚已開口並會離開洞穴游到貼近水面處,多數時間保持靜止,在受到驚嚇後會下沉躲入水草間。此時可以將仔魚移出配對缸,並提供水蚤幼生作為開口餌料;孵化後約15天,仔魚頭部佈有黑色素,尾鰭呈現圓形,尾巴上下間隔分佈的黑點已不明顯;22天後,頭部後方隆起,尾鰭拉長呈現茅狀,體表散佈的黑色素減少。第41天後,背鰭、臀鰭和尾鰭發育趨完全,體表微微出現和成魚相似的縱向黑色條紋。

本所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目前已能在人工環境下完成紅茅尾天堂鳥的繁殖和育成,本魚種及其同屬的綠茅尾天堂鳥在水族市場尚屬少見,每尾市價約新台幣60~80元,未來將繼續嘗試綠茅尾天堂鳥之繁養殖試驗,儘速建立量產技術。


紅茅尾天堂鳥雄魚在仔魚泡巢洞穴外警戒


紅茅尾天堂鳥的仔魚發育過程。A. 孵化後2天,仔魚已開口且腸道內可以觀察到黃色內容物;B.孵化後15天,頭部體表佈滿黑色素,尾鰭發育成圓形狀;C. 孵化後22天,體色呈現青綠色,頭部隆起,臀鰭發育完整,尾鰭拉長、形狀變尖,青綠體色更明顯;D. 孵化後41天,背鰭發育完整,側面出現和成魚相似的兩縱向黑色條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