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人工移植硨磲蛤活存現況

  • 作者:藍揚麒、翁進興/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

臺東縣政府於民國94年在卑南鄉杉原灣劃設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明令禁止採捕各類水產動植物,以復育當地天然漁業資源,惟縣府雖然制定各項管制策略,該區之硨磲蛤資源量始終未見回復,遂委請本所進行硨磲蛤種類、數量及分布調查研究,並透過人工移植方式,增加硨磲蛤數量及密度,期能加速資源復育速度。

根據本所調查結果顯示,109年時,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內僅有諾亞硨磲蛤一種,主要集中分布於安天宮外之水道內 (圖1),數量為12顆;翌(110)年除原有的12顆諾亞硨磲蛤外,僅增加2顆新生幼蛤,推測應該是分布密度或數量過低,排放的精子與卵子數量本就不多,經過海水稀釋後,精子與卵子更不容易相遇,導致受精成功率低落,族群量無法增加。本所鑑此,分別於109及110年於安天宮外水道內分別移植51顆及50顆硨磲蛤,使該海域硨磲蛤分布密度提高8.4倍。

圖1、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內野生及人工移植之諾亞硨磲蛤分布海域(紅色橢圓框內)

圖1、富山漁業資源保育區內野生及人工移植之諾亞硨磲蛤分布海域(紅色橢圓框內)

去(110)年9月,研究人員潛水調查該二批人工移植之諾亞硨磲蛤狀況,結果顯示,尚有86顆活存,活存率達85 %。本(111)年6月再次前往調查,發現野生諾亞硨磲蛤由原本的14顆降為7顆(6顆成蛤、1顆幼蛤),人工移植者則減少7顆,其中有29顆仍固著於礁石上,另外50顆掉落之硨磲蛤移進塑膠籃中進行保護 (圖2)。根據當地志工陳述,110年11月期間,颱風將大量漂流木帶進保育區內,打落許多硨磲蛤,但因為秋冬期間海況不佳,僅能待海況較佳時陸續撿拾、移入塑膠籃中,並集中置於較不易受漂流木影響之海區進行保護。總計從109年迄今,遭漂流木擊落或其他因素影響而死亡之硨磲蛤共14顆,目前安天宮外水道內野生及人工移植之諾亞硨磲蛤尚活存86顆。本(111)年度未發現任何新生幼蛤,去(110)年記錄的2顆新生諾亞硨磲蛤,目前僅餘1顆 (圖3),殼長由3 cm增長至5 cm。未來本所仍將持續進行該保育區內移植硨磲蛤之活存狀況及新生幼貝之數量與分布調查,以評估其資源復育效益。

圖2、志工將遭漂流木擊落之諾亞硨磲蛤移至塑膠籃中保護.JPG

圖2、志工將遭漂流木擊落之諾亞硨磲蛤移至塑膠籃中保護

圖3、110年發現之新生幼蛤,殼長由3 cm成長至5 cm

圖3、110年發現之新生幼蛤,殼長由3 cm成長至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