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美食奧螻蛄蝦苗的蟄居行為

  • 作者:白志年、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俗稱「蝦猴」的美食奧螻蛄蝦(Austinogebia edulis),是一種棲息於潮間帶泥灘地的甲殼類動物,具有挖洞而居的習性,其棲洞向下延伸,甚至可深達1公尺,洞壁平滑,略具厚度,且比一般沙層堅實緻密(圖1)。每個棲洞會有兩個洞口,一為入水口,口徑較大且平坦呈現凹陷狀,另一為出水口,出水口成小火山口狀,口徑較小。由於蝦猴特殊的棲息環境,目前有關其生物生態學之研究仍然不多,本中心為執行蝦猴苗棲地放流計畫,乃先於實驗室模擬其棲地環境並觀察蝦猴苗底棲後掘穴蟄居的行為與過程,以確保放流成效。

圖1、蝦猴習於泥灘地挖洞而居,其棲洞內壁平滑,且比一般沙層堅實緻密

圖1、蝦猴習於泥灘地挖洞而居,其棲洞內壁平滑,且比一般沙層堅實緻密

由潮間帶泥灘地採捕抱卵之雌蝦猴(圖2),經過數日至數週之蓄養,其受精卵可發育成幼苗(圖3)。剛孵化之蝦苗(蚤狀幼體一期)呈半透明,體節及附肢分化與成蝦類似,體長約3.7 mm,呈頭下尾上之倒吊形狀懸浮在水中,活動力不大,偶而會伸曲腹部體節以彈跳方式移動身軀。孵化後1-3天,經一次蛻殼後即發育為蚤狀幼體二期,型態上與前期沒有太大差異,惟眼柄漸長,眼球往前突出。孵化後第4天進入後期幼體期(圖4),軀幹及肢節發育與成蝦完全一致,並沉底開始掘穴蟄居。

圖2、抱卵的母蝦猴

圖2、抱卵的母蝦猴

圖3、即將孵化之幼苗

圖3、即將孵化之幼苗

圖4、孵化第4天進入後期幼體期,型態已趨近於成蝦

圖4、孵化第4天進入後期幼體期,型態已趨近於成蝦

觀察發現,沉底之稚蝦會先爬行搜索,並有嘗試性挖掘動作;發現適合的地點後,開始運用前螯進行挖掘,挖出洞穴後會持續深鑽,並靠腹肢泳動在洞穴中進退行動,同時扇動水流將挖掘的沙土送出巢穴外,所以其棲洞附近會散佈著鬆散的沙土,唯在野外由於漲退潮之故,沙土往往被潮水帶走,而不易見到。蝦猴棲洞的寬度通常只適合單一蝦隻穿梭,需要轉身時會在比較寬敞的迴轉區翻轉,但由於其腹節平扁,身體很容易就能彎曲,故迴轉區通常不需太大。另外,根據模擬環境試驗結果顯示,將捕捉到的成蝦放置於棲地(沙底)模擬槽,大都不會有挖掘洞穴蟄居行為;而野外之蝦猴,如果棲洞已被破壞,推測在無法蟄居的情況下,多半會被潮水帶走。反觀稚蝦,沉底之後即會迅速尋找適合的棲息地點,並在短時間內全數掘穴蟄居,二者於棲地模擬槽之行為迥然不同。另外,由蝦猴棲洞深度及洞壁厚實的狀況看來,必然是經過長時間的營造,因此推測稚蝦一旦定居後,則終其一生應該不會再遷移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