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行動顯微鏡與海洋微觀世界

  • 作者:雷晏青、呂逸林∕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本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稱本中心)於109年起,與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發電廠合作執行「海洋豐裕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畫」,辦理放流、棲地復育及環境教育課程等各項活動。

配合放流活動之規劃,特別邀請合作之社區民眾至本中心進行場域參訪,以了解放流生物由種原蒐集、馴化、交配、產卵、育苗到規劃適當海域放流的過程。為了讓民眾了解餌料生物對種苗培育的重要性,我們導入行動顯微鏡工具,提供民眾與微觀世界之橈腳類、輪蟲與豐年蝦相遇的機會,在行動顯微鏡與平板電腦輔助下,於鏡頭中實際看見被放大的牠們。讓參與的民眾,不論阿公阿嬤、大人小孩,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認識海洋生態系中最重要的微小大功臣—浮游生物。

帶著小朋友操作行動顯微鏡,觀察餌料生物

帶著小朋友操作行動顯微鏡,觀察餌料生物

 

經由行動顯微鏡放大約200倍之橈腳類

這經由行動顯微鏡放大約200倍之橈腳類

 

社區阿公阿嬤也看的入迷,行動顯微鏡工具的使用老少咸宜

社區阿公阿嬤也看的入迷,行動顯微鏡工具的使用老少咸宜

 

傳統桌上型的顯微鏡設備價格高昂、笨重且需依賴固定電源,使用上較不方便,造成一般民眾對「顯微觀察」探索的侷限性。近年來,應用顯微鏡的成像原理,搭配目前普及的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讓顯微鏡具有體積小、攜帶方便、價格便宜、不需電源插座等特點,不管在哪裡都能進行各種觀察。

在地紮根海洋教育計畫中,使用行動顯微鏡做為觀察海草與海藻的工具

在地紮根海洋教育計畫中,使用行動顯微鏡做為觀察海草與海藻的工具

 

觀察是發現的起點,行動顯微鏡很適合以探究與實作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認識海洋世界,並與生活連結。藉由不同主題的海洋環境教育教案,行動顯微鏡可以作為一座橋樑,為不語的海洋訴說著生命與非生命交織的故事,突破人類感官能力限制,建構微觀和巨觀的視野。例如可透過觀察束毛藻,導入浮游性藍綠藻固氮能力對氮循環的重要性,以及海洋酸化對海洋固氮能力的影響;或透過觀察軟體動物之齒舌,依其組成和型態,推測其食性及棲地類型,讓民眾看到生物適應不同環境與資源條件,而演化出各式各樣的生命形態,而對生物多樣性的議題有更深刻的體會。

珍古德博士曾說過:「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本中心利用行動顯微鏡為鑰匙,開啟微觀海洋世界的視窗,讓民眾認識「看不見的」海洋與環境議題,包括海洋生態系的能量傳遞基礎、海洋酸化、全球暖化以及生物多樣性等主題,將海洋知識和行動顯微鏡結合轉換成教育行動列車,駛入社區與校園深耕海洋環境教育,以豐富而多樣的方法和材料,讓民眾不僅得以一窺海洋之美,也對海洋有更多面向的認識,希望最終能促使民眾轉化為積極保育海洋的行動力。

行動顯微鏡推廣活動走入校園,觀察海洋的微小大功臣—浮游生物

行動顯微鏡推廣活動走入校園,觀察海洋的微小大功臣—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