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齒力驚人的藍豬齒魚

  • 作者:游庭于、陳俊廷、葉宇庭、謝恆毅/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分類及外型特徵
藍豬齒魚 (Choerodon azurio) 分類上屬於隆頭魚科 (Labridae),本科種類眾多,體形及體長變異大,全世界共計有68屬,約有453種,臺灣記錄了36屬143種左右,藍豬齒魚為其中豬齒魚屬 (Choerodon) 成員,外觀上呈現淡淡的紅褐色,胸鰭腋部至背鰭第6至第9棘的基部有兩條相鄰的斜向色帶,前褐後粉,其頭形方鈍,口部前端長有2對突出的犬齒,口閉時外露 (圖1)。

圖1、醒目的兩條色帶是藍豬齒魚外觀最明顯的特徵

圖1、醒目的兩條色帶是藍豬齒魚外觀最明顯的特徵

藍豬齒魚在我國又有紅鰱魚、鰱仔、紅石老、寒鯛等俗名,且因其口部突出的犬齒就像豬牙暴露在外側一般,所以又被稱為豬齒魚、四齒或西齒,英文俗名則叫「scarbreast tuskfish」,直接中譯為「疤胸長牙魚」,凸顯了其外型上的特徵。

生理生態
主要的分布範圍為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朝鮮半島、日本、臺灣、中國,延伸至澳洲北側海域,在我國近岸及離島區域均能發現其蹤跡,其中又以澎湖海域、北部及東北部海域數量較多,主要棲息在岩岸的珊瑚礁海域,水深約7至80公尺處,白天悠游在礁石間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及貝類,利用發達的犬齒輕易的咬碎其外殼後攝入,夜晚則在隱密的岩穴間躲藏 (圖2)。

圖2、自然棲地中的藍豬齒魚鱗片邊緣泛著深邃的藍色光澤,夜晚習躲藏於隱密的岩穴間

圖2、自然棲地中的藍豬齒魚鱗片邊緣泛著深邃的藍色光澤,夜晚習躲藏於隱密的岩穴間 (Photo credit: Nemo's great uncle on Visualhunt.com)

在生殖腺的組織學研究中發現,雄性的藍豬齒魚體內可觀察到次級睾丸的構造(secondary testes,指精巢結構內存有卵巢壁及卵巢管腔等結構,但沒有實質的功能,為魚類發生變轉性後,卵巢組織退化所遺留下的痕跡,睾丸組織則隨後在相同的位置發育),顯示出藍豬齒魚的生殖生理特徵與許多其他的隆頭魚種相同,為先雌後雄 (protogynous) 形式的雌雄同體 (hermaphrodite)。

經濟價值及利用
藍豬齒魚除了是水族館中常見的觀賞魚外,也作為食用,其肉質細緻軟嫩,鮮甜而充滿水分,適合乾煎,燒烤,清蒸,紅燒,都能呈現不同的風味,烹調後軟嫩富有彈性的頭部更是許多老饕眼中的珍饈。較常捕獲該魚種的漁法包括一支釣、雜魚延繩釣及潛水器採捕等,底刺網也偶有少量漁獲,全年皆產,又以夏末為最主要的產季。

參考我國澎湖地區港口卸魚查報資料,近5年內藍豬齒魚的年查報漁獲量約介於37至94公噸之間,為澎湖地區最重要的漁獲物種之一。雖然目前產量尚稱穩定,但基於其定棲於特定海域環境的生態習性,以及先雌後雄的生殖生理特徵,相對於大洋洄游性、雌雄異體的物種而言,族群對於氣候變遷及過度捕撈可能更為敏感,因此未來仍應持續監測其族群結構及數量的變化,以達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