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養殖蝦苗熱門餌藻-魏氏海鏈藻

  • 作者:王淑欣/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魏氏海鏈藻 (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 屬於硅藻門 (Bacillariophyta) 海鏈藻屬 (Thalassiosira),細胞為短圓柱形,殼面圓形,色素體多,呈方形,細胞兩端有短狀突起與相鄰之細胞連結成為鏈體,通常以2-4顆為主,故得名。單顆細胞大小為8–13 µm (圖一),最早是在本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以下簡稱東港中心) 養殖池中發現,利用毛細管分離單胞細胞以韋因 (Walne)  培養液培養,起先誤以為是小環藻 (Cyclotella spp.), 後利用電子顯微鏡比對後,確認是魏氏海鏈藻。

圖一、魏氏海鏈藻 (400x)

圖一、魏氏海鏈藻(400x)

近幾年來向東港中心申購魏氏海鏈藻藻種案件逐漸增多,經了解主要是作為白蝦初期餌料,當初係從越南等國開始盛行,由於育苗成效不差,東港中心亦開始積極進行海鏈藻運用於白蝦蝦苗培育試驗。基本上,海水蝦蝦苗從無節幼蟲期變態至眼幼蟲之初期餌料都以矽藻類為主,例如早期國內就是以骨藻 (Skeletonema costatum) (圖二) 作為草蝦苗的初期餌料,並延續應用於白蝦種苗培育。然因骨藻繼代保存容易產生細胞變小現象,導致培養不易,經常需要採集野外種原更換,增加了疾病發生機率。東港中心後來以牟氏角毛藻 (Chaetoceros gracilis) (圖三) 取代骨藻作為白蝦蝦苗初期餌料,其繼代保存相對簡單且穩定,成長速度亦較快速,但牟氏角毛藻在高水溫下易產生團聚,如投餵不當會造成蝦苗外殼被藻纏附 (卡藻),以致無法正常脫殼而死亡。

圖二、骨藻 (400x)

圖二、骨藻 (400x)

圖三、牟氏角毛藻 (400x)

圖三、牟氏角毛藻 (400x)

魏氏海鏈藻因細胞直徑大,靜置16小時之沉降率可達80%,可輕鬆取得濃縮藻液,不僅可減少投餵藻水的體積,且更容易控制水質變化。東港中心以魏氏海鏈藻作為零換水白蝦苗培育餌藻,初步結果顯示,白蝦眼幼蟲之攝食與拖糞情形與牟氏角毛藻相比無明顯差異,且在高溫下蝦苗也不會出現外殼卡藻情形,變態過程相對較為順利。另,以魏氏海鏈藻投餵之蝦苗育成率可達到五成,明顯高於牟氏角毛藻組的三成;此外,從無節幼蟲育成至白蝦後期幼蟲的培育時間也從14天可以縮短至12天,由此可見以魏氏海鏈藻作為白蝦蝦苗培育用餌藻之潛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