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與史瓦帝尼王國水產養殖線上課程–臺灣吳郭魚養殖設施介紹

  • 作者:陳榮華、楊順德/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史瓦帝尼王國(原史瓦濟蘭王國)為位於非洲南部之內陸國,北、西、南被南非所包圍,東面與莫三比克相鄰。史瓦帝尼王國河川資源豐富,惟當地水產相關產業缺乏,食用水產品近90%由國外進口,主要進口國為南非及莫三比克等鄰近國家。經瞭解史國水產養殖業型態以小規模家庭式陸上養殖為主,養殖池面積偏小約100-200平方公尺,發展瓶頸包含無穩定供應的魚苗來源、進口飼料成本高、缺乏技術輔導等,導致生產效率低落。

史國農業部為促進當地水產養殖產業發展,希望建立吳郭魚苗繁殖技術,滿足魚苗需求量並輔導養殖戶改善技術,以提高農民收益與穩定國內消費價格,協助奠定史國水產養殖產業基礎。爰此今(111)年5月由農委會與國合會合作規劃臺史水產養殖線上課程,參訓對象為史國農業部官員及相關各地之種子技術人員,由筆者介紹臺灣的吳郭魚養殖設施,並由本中心楊順德主任主持會後討論及意見交流(圖1、圖2)。以下摘錄課程重點,分享讀者。

圖1、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楊順德主任主持會後討論及意見交流(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資深專家蘇信彰提供)

圖1、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楊順德主任主持會後討論及意見交流(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資深專家蘇信彰提供)

圖2、在駐史瓦帝尼技術團團本部上課之史國種子學員(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資深專家蘇信彰提供)

圖2、在駐史瓦帝尼技術團團本部上課之史國種子學員(駐史瓦帝尼技術團資深專家蘇信彰提供)

臺灣的吳郭魚養殖設施,依產業功能需求大約分成五種:

一、種原保存設施(圖3)

種原的引進及保存是產業建立的基礎,不同品種種原需獨立分開保存,以避免交叉污染。另外,種原保存設施需要有監控、防寒及耐震的功能,才能達到穩定且永續保種的目的。

圖3、具有防寒、監控及耐震之室內保種池

圖3、具有防寒、監控及耐震之室內保種池

二、魚苗繁殖設施

臺灣的吳郭魚苗生產大多在室外池自然繁殖。商業化生產的繁殖場,池子大小約0.1-0.2公頃,為方便捕撈魚苗,水深多為1-1.2公尺。每平方公尺放入種魚3-4尾,雌雄比例1:4或1:5均可。在水溫26-30℃時,約10-14天就可產出魚苗,其優點是人力及成本需求較低。

三、魚苗及成魚養殖設施

魚苗培養池及養成池,構造上不論是土堤、磚堤或鋼筋混凝土堤均可,形狀、大小因地制宜,但必須有獨立的進、排水口。在選擇養殖場地時,除了要符合地質穩固、容易造池且保水性良好的條件外,還要注意土地有無受到污染,以確保養殖物的衛生與安全。

四、抗寒保溫設施

史國位於南緯26.30˚、東經31.30˚,氣候接近溫帶至亞熱帶,冬季溫度常出現12℃低溫,溫棚設施可適合當地的需求。冬季低水溫期吳郭魚死亡機率很高,可以用透明塑膠布(PE)將整個魚池包覆,保溫效果很明顯,室外氣溫13℃時,溫棚內溫度可維持在24-25℃,為低成本高效能之防寒設施。臺灣成魚養殖業者應不需要這種設施,但適用魚苗繁殖業者,除保護培育的種魚外,亦可提早一個月繁殖魚苗以調節產季。

五、其他機械設備

包括增氧水車(圖4)、鼓風機、定時定量自動投餌機、水質監控及飼料製造設備等,可使養殖目的順利達成。

圖4、養殖池之水車增氧設施

圖4、養殖池之水車增氧設施

史國人民年平均魚類消費量較低約為2.4 公斤,遠低於非洲地區平均消費量 9.4公斤。水產養殖對該國GDP的貢獻非常低,吳郭魚養殖大都由小規模農民進行粗放養殖或野生捕撈,品種主要為莫三比克吳郭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該品種體型較小商業價低,每年產量僅約 70–100 公噸,無法滿足當地消費市場。未來農委會(水試所)與國合會將進一步合作,協助史國導入吳郭魚苗繁養殖技術與推廣體系,內容包括:1、建置水產繁養殖中心1座,並建立吳郭魚苗繁養殖體系及操作流程,以改善魚苗品質及提升魚苗量產;2、水產養殖技術及知識的能力建構,培訓史國水產養殖技術推廣人員;3、養殖戶技術訓練與組織輔導等。史國氣候宜人,淡水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淡水養殖的基本條件,惟當地水產相關產業尤其是吳郭魚養殖非常缺乏,養殖業型態現以小規模家庭養殖為主,所以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不論種苗、成魚養殖、飼料製造、加工及養殖周邊器材,都是尚待開發的新興市場,同時可再逐步開發東南非洲各國的可能性商機,我國在史國設有大使館及技術團,若要前往史國投資可洽詢上述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