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低碳足跡的在地魚鮮~星雞魚

  • 作者:黃政軒、何信緯、邱沛盛、朱永桐/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星雞魚 (Pomadasys kaakan) 又稱點石鱸,俗名雞仔魚、石鱸,澎湖則稱為金龍、刣額,屬於石鱸科魚類 (Haemulidae),體長最大可達80公分,主要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包括紅海、東非、南非、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塞席爾群島、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印度、日本、中國、泰國、馬來西亞、臺灣、越南、菲律賓、印尼、澳洲、新幾內亞及帛琉等海域,喜棲息在水深較深且具沙泥底質的海域,以甲殼類和魚類為食。在臺灣屬於常見經濟魚種,全年皆可漁獲,但以夏秋二季較多,一般由手釣、延繩釣、底刺網或拖網漁法捕獲,魚價每公斤達150-350元。

臺灣南部已有星雞魚的養殖產業,但關於種魚在人工環境中的自然產卵、仔稚魚培育之研究報告卻仍然闕如。星雞魚位於食物鏈的中底層,因體型小、數量多、生活史短、資源恢復快,目前野外資源量尚稱豐富,但現今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也難以保證我們日常可見的漁業資源能夠永遠豐富,因此盡早建立繁養殖資訊仍是確保國內水產資源永續經營的有效方法。本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2021年購入星雞魚種魚 (體重1-2 kg, 體全長30-50 cm)進行培育,嘗試補足此知識缺口。研究人員在2022年4月第一次觀察到種魚在人工環境中自然產卵,不需使用任何荷爾蒙處理。魚苗開口餌料為輪蟲及橈足類幼生,孵化後第10天可改投餵橈足類成蟲,18-20天已可攝食人工飼料,30天後體長可達3公分。在育苗水質管理方面,需使用綠水養殖,培養藻水添加入池,並於投餵人工飼料階段後改為流加水,以避免水質惡化影響魚苗存活率,繼續培育約10個月可達上市體型 (500-600 g)。

本中心人工培育之星雞魚稚魚

本中心人工培育之星雞魚稚魚

星雞魚被臺灣海洋保育與漁業永續基金會以及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共同發布的「臺灣海鮮選擇指南」(https://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index.html)列為「建議食用」的低碳足跡在地魚鮮,無論養殖或海捕,牠都是攝取優良蛋白質的好來源。星雞魚肉質Q彈鮮美,煮湯或清蒸是最常見的料理方式。另外,筆者覺得南部地區傳統且頗受喜愛的魚鮮烹調手法「五柳枝」頗能恰當的烘襯出其淡雅鮮甜風味,因此特介紹料理方式如下,以饗同好。

  • 材料
  1. 星雞魚一尾 (約500克)
  2. 桶筍一塊
  3. 洋蔥半顆
  4. 木耳150克
  5. 甜椒半顆
  6. 紅蘿蔔半條
  7. 雞蛋1顆
  • 料理方法
  1. 全魚塗抹適量鹽巴醃製約5分鐘。
  2. 將醃製好的魚沾上蛋液及樹薯粉後,下鍋油炸至金黃酥脆後撈出備用。
  3. 將蒜頭爆香後,加入切絲的桶筍、木耳、洋蔥、紅蘿蔔及甜椒下鍋大火快炒,並加入黑醋、糖、鹽巴、醬油調味製作成料汁。
  4. 將炒好的料汁勾薄芡 (太白粉:水=1:3調製),淋至炸好的星雞魚並撒上蔥花。

五柳枝星雞魚

五柳枝星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