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水養殖研究中心

  • 日期:108-06-11

沿革

  • 1918年 臺灣總督府於臺南市上鯤鯓成立「鹹水養殖試驗場」
  • 1929年 併入臺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改稱「臺南支場」
  • 1945年 改稱「臺灣省水產試驗所臺南分所」
  • 1976年 遷移至臺南縣七股鄉
  • 1984年 成立「臺西工作站」
  • 1987年 改稱「臺西水產養殖中心」
  • 1990年 改稱「臺西分所」
  • 1999年 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2002年 「 臺南分所」與「臺西分所」合併,改稱「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本部設在七股;「臺西分所」改稱「臺西試驗場」
  • 2023年 改稱「海水養殖研究中心」

任務執掌

  • 1.海水魚、蝦、貝類育種及繁養殖技術之開發。
  • 2.海水魚、蝦、貝類人工飼料之開發。
  • 3.水產品及養殖環境檢驗分析。
  • 4.海水養殖技術及魚病防治諮詢服務。
  • 5.海水養殖生物種原管理及養殖模式之建立。
  • 6.基因改造水產生物之風險評估與安全性確認。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外觀


研究現況

◇海水經濟魚種開發與育種研究

建立龍膽和虎斑、褐石斑、金錢斑等雜交子代生產技術與養殖評估,持續研發褐石斑量產技術,促進海水養殖品種多元化並確保對生態無害之養殖目標,另以分子標誌輔助育種加速培育具有生長優勢的優質龍膽石斑品系,期能開發成長快速具市場競爭力之優質魚種。

◇水產生物飼料研究與水產品安全檢驗

探討水產生物(魚、蝦、貝)之最適營養需求,評估養殖魚的成長性能和健康狀況,配合適當的養殖策略,研發提高養殖效益及環境友善的配合飼料,並建立水產品檢驗技術,強化水產品安全。

◇鹹水生態養殖模式之開發

建構整合型多營養階利用養殖系統,利用不同形式營養循環,節約養殖用水,達到減少生態環境負擔、發展對環境友善及優良安全養殖系統之目標。

◇養殖貝類育種研發與養殖技術改進

繁殖具有抗逆境、成長快速之文蛤等養殖貝類品系,開發新興養殖貝類,提供多樣化之種苗來源,運用工作魚控制文蛤池大型藻類孳生,以及研究牡蠣人工附苗、育肥等種苗生產與養殖技術之穩定度,提升產業競爭力。

◇基因改造水產生物風險評估技術平台開發

基因改造之水產生物在商業化生產前,需在主管機關認可之田間隔離試驗設施,以嚴謹的標準作業程序進行生物安全風險評估,以確保基改產品的安全性,並獲得生態安全的認定,平台的開發直接助益於基改水產生物產業之健全發展。


未來展望

◇養殖場智慧環控設施改良與應用

利用物聯網及智能互聯概念整合微環境即時監控及生產過程智慧管控系統,並搭配種苗與育成養殖輔助決策資訊,完成高產能智慧綠能環控養殖場、產能調整與節能分析系統及自動化溯源產銷履歷系統與驗證輔助介面雛型建置。

◇漁業綠能共構共享營運模式建立

結合太陽光電綠能設施開發具有經濟生產規模的貝和蟹類養殖模組設施與整合技術,可穩定種苗生產,並確保種苗生產過程不受極端氣候影響,並創造整體收益增加之養殖模式。

養殖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