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閃耀百變金蝴蝶-精進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

  • 發布日期:110-12-03
  • 點閱數:499
  • 修改時間:110-12-03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先後建立了藍帶荷包魚(Chaetodontoplus septentrionalis)種魚培育、配對及自然產卵技術,餌料生物培養技術及魚苗量產技術。今(110)年更以嚴謹的餌料序列及管理技術,維持育苗成功率達2-5 %,達到建立「商業量產」模式的目標,除提升市場競爭力外,更能有效緩解人為捕撈對野生族群之壓力。

水試所表示,藍帶荷包魚屬於蓋刺魚科荷包魚屬,又名北方棘蝶魚,澎湖俗稱店窗、變身苦或酸監仔,生活在珊瑚礁區,以海藻、珊瑚蟲及海綿等為食,主要分布日本南部、南韓至馬來半島之西太平洋海域,臺灣周邊海域皆有發現,是澎湖海水觀賞魚輸出最具代表性的魚種。藍帶荷包魚是由一尾雄魚和多尾雌魚組成繁殖族群,雄魚通常是族群中最為強壯或是優勢的雌魚性轉變而成。該魚種體色鮮麗,條紋多變,沒有兩尾藍帶荷包魚具有相同的體色及條紋,海水觀賞魚市場商品名為金蝴蝶,簡稱金蝶。

水試所說明,體型5至6cm的野生藍帶荷包魚幼魚曾經是我國海水觀賞魚外銷美國的主力之一,但由於棲地遭受破壞及過度採捕之故,天然資源量已大幅減少。目前臺灣野生成魚零售價格為每尾新臺幣 1,500元,4到5公分人工幼魚約新臺幣1,200元。因此,發展藍帶荷包魚的人工繁養殖技術除了著眼其高經濟價值外,亦能有效紓解人為捕撈對野生族群的生存壓力。

水試所於104年開始進行野生藍帶荷包魚種魚養殖試驗,105年種魚經荷爾蒙注射誘發產卵成功,108年種魚在不使用荷爾蒙處理而能自然產卵,109年初步完成藍帶荷包魚的育苗餌料生物序列探討,今年再次確認育苗技術之研發,育苗成功率達2-5%。結果顯示,藍帶荷包魚種魚在人工的環境下可成功配對並產卵超過6個月,魚苗以特定的餌料生物進行投餵,配合良好的水質管理,估計養殖4個月可達到5公分之上市體型,符合業界之量產規格需求。

水試所指出,「精進藍帶荷包魚量產技術」的建立,將以穩定的種魚養殖技術延長產卵期程,可穩定供給優質的受精卵;配合嚴謹的餌料序列及投餌管理,有效提升育苗成功率,是藍帶荷包魚繁殖技術的一大進程。生產期長及理想的魚苗活存率將有利於魚場的運作及提升市場競爭力,藍帶荷包魚的養殖產業在臺灣的未來發展相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