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擷取CO2轉換成貝類餌料-緩解溫室效應

  • 發布日期:100-01-12
  • 點閱數:226
  • 修改時間:110-08-16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利用藻類光合作用擷取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建立光合生物反應器技術,大量生產藻類作為貝類之餌料。此技術體系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緩解溫室效應,減緩地球氣候變遷。 台灣重要的養殖貝類種類包括有九孔、文蛤、花蛤及牡蠣等,其中部份種苗來源以人工繁殖為主。人工育苗過程中,餌藻的品質及種類攸關貝類的成長與活存,因此適合的餌藻是貝類育苗成敗與否重要因子。研究報告指出,適合水產養殖用餌藻以等鞭金藻、扁藻、牟氏角毛藻、擬球藻及骨藻等有較佳的餌料效益。根據最新研究顯示,藻類養殖特別具有減碳的功效,在環境保護上極具永續發展價值。藉由以上這些藻類大量培養,進而繁殖多樣貝類之幼苗,可解決貝類養殖業者的幼苗供應問題。 藻類在維持水中生態平衡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它可利用有機物分解後之營養鹽,使其不斷繁殖作為養殖生物餌料來源,是自然界中基礎食物鍊的重要一環。藻類在生長過程中必需有碳、氫、氧、氮等大量元素,此外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如錳、鋅、銅、硼、鋁、矽等。大氣中二氧化碳(CO2)對藻類而言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它提供燃料給它們製造生長所需要的有機物,是生長所不可或缺。藻類適應能力強,在低生產力的沼澤、水池,甚至廢水中均可生長,以極低成本即可解決有機廢水之問題。未來,藻類相關研究除著重於食物之效益外,應朝向減緩地球污染之應用,提昇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