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減碳力器-發展牡蠣魚塭養殖

  • 發布日期:100-07-11
  • 點閱數:675
  • 修改時間:108-06-15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正在積極發展魚塭養殖牡蠣新技術。牡蠣是台灣主要養殖貝類,為濾食性動物,以水中的懸浮有機顆粒為食,主要以浮游微細藻類為主。養殖魚塭用水的營養鹽濃度高,故浮游微細藻類濃度也高,很適合用於牡蠣養殖。藻類會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所以養殖牡蠣也可以達到減碳的成效。
牡蠣在成長過程中可將游離態的碳,固化成碳酸鈣,沉積在牡蠣殼。以全台沿海牡蠣養殖為例,每公頃約產生20公噸以上的牡蠣殼,其成分約90%為碳酸鈣(CaCO3),換算每公頃每年的碳固定量為約2公噸。
台灣養殖的牡蠣種類大多是葡萄牙牡蠣,牡蠣在台灣養殖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主要養殖區域分布在西部海岸,從新竹到屏東沿海地區,養殖方式為浮筏式養殖方式為主。牡蠣對食物無法主動選擇,只要有適合的浮游微藻、有機碎屑,甚至一些浮游動物,都可在牡蠣的胃內含物發現,但仍以浮游植物為主。
善用魚塭的微細藻類來養殖牡蠣,不但可以有效回收有用的生物碳源,而且可以減碳,可稱之為綠色水產養殖的最佳典範,已成為全球養殖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