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日趨顯著,氣候議題受到國際的高度關注,各國陸續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臺灣也投入相關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積極開發減碳海藻-海門冬(Asparagopsis sp.)的人工養殖技術,盼利用海藻養殖本身屬低碳產業的特性,以及餵飼牛羊可減少甲烷排放的效果,為「淨零排放」盡一份心力。
水試所表示,近年來暖冬、酷暑、久旱及暴雨等極端氣候發生頻度與強度大增,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溫室氣體被認為是致災的主因。甲烷的溫室能力為二氧化碳的數十倍,且其半衰期長達10年,而以牛羊為主的畜牧產業正是除了農業之外主要的甲烷排放源。最近有研究指出,在飼料中添加1%的乾燥海門冬於牛、羊等反芻動物飼料中,可以大幅降低其腸道發酵所產生之甲烷的排放。這項發現讓各界眼睛為之一亮,因為如能透過添加海門冬的方式消除甲烷排放,減緩全球暖化的效果將會快速又顯著。據統計,全球養殖牛隻數量約為10億頭以上,所需添加的海藻量絕非野外採集所能供應,因此各國已紛紛成立新創組織投入海門冬養殖產業,盼能搶佔減碳商機。
水試所東港中心過去已成功建立多種大型藻類,包括海木耳(Sarcodia suiae)、海葡萄(Caulerpa microphysa)、錐尖擬紅翎藻(Agardhiella subulata)、石蓴(Ulva lactuca)等的人工繁養殖技術,近二年為掌握減碳先機,開始積極投入海門冬相關研究,初步調查發現,我國海門冬的野外分布相當零散,在東北角、澎湖、小琉球、恆春半島皆可發現其族群,但數量並不豐富且有明顯的季節消長情形。研究人員自野外採集種原,除測定臺灣種群抑制甲烷排放的有效成分含量外,同時積極進行其人工繁養殖試驗,瞭解在人工環境下,溫度、光照、鹽度與營養鹽等各項條件對其成長之影響,後續將依據自然生態環境設計合適的養殖槽,盼能早日建立海門冬的人工量產模式,並透過技術擴散,輔導業者投入養殖,以建構嶄新的海藻產業鏈,加速達成淨零、永續的目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單位聯絡人:吳豐成主任
電話:(08)832-4121分機212
撰稿人:許自研助理研究員
電話:(08)832-4121分機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