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大突破-豹鱠完全養殖成功

  • 發布日期:103-12-08
  • 點閱數:2230
  • 修改時間:108-06-15

豹鱠(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稱東星斑、七星斑、紅條,是名貴的海水魚類之一。近年來,政府將石斑魚養殖產業列入重要政策,豹鱠繁養殖研究在政府支持下獲得豐碩的成果,先後建立了種魚培育及自然產卵技術、受精卵量產技術、紅身魚苗生產技術、魚苗中間育成技術(紅身苗至2吋苗育成技術)及養殖相關技術。今(103)年更達成「完全養殖」的目標,以自行繁殖成功的人工魚苗,在人為環境下經過長達5年多的培育養成種魚,其性腺經檢測已發育成熟,種魚於人工產卵池中自然產卵成功,受精卵經孵化且培育成功魚苗149尾。豹鱠「完全養殖」的達成,將使養殖所需的魚苗供應不虞匱乏,穩定發展其養殖產業。
豹鱠(Plectropomus leopardus)俗稱東星斑、七星斑、紅條,中國名稱為豹紋鰓棘鱸,隸屬鱸形目、鮨科、鰓棘鱸屬。其肉質鮮嫩,口味鮮美,且體色艷麗,賣相特佳,很受消費者青睞,在國內外都擁有廣闊市場,以香港地區為例,它是僅次於老鼠斑及蘇眉的名貴海水魚類;在日本琉球群島也是最受歡迎的石斑魚類之一。港邊批發價格達1,000元/公斤以上。豹鱠在澎湖海域原有豐富資源,因香港地區廣大需求而大量外銷,導致過度捕撈利用,現有資源已非常稀少。因此發展豹鱠繁養殖技術,生產高品質的豹鱠,有提升產業及維護生態平衡的積極意義。
豹鱠屬暖水性島礁魚類,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區。喜棲息於礁岩區海域,體型越大其棲息深度越深,更增加野生種魚捕獲的困難度,因此僅有特定船隻進行作業。而新進野生豹鱠種魚在人工養殖環境下馴養結果其死亡率相當高,其原因有捕撈過程處理不當導致體表及吻部受傷、壓力差未經適當減壓產生的脹鰾病或馴餌失敗等。因此,運用人工養殖技術養成豹鱠人工種魚以取代不易捕獲及馴餌的野生種魚,是發展豹鱠養殖產業的重要工作之一。
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為發展豹鱠養殖產業及保護海洋自然資源,於90年代開始進行人工繁養殖試驗,1989年完成種魚培育並於室內產卵池自然產卵成功,近年來,政府將石斑魚養殖產業列入重要政策,豹鱠繁養殖研究得以穩定進展,又陸續建立了受精卵量產技術、紅身魚苗生產技術、魚苗中間育成技術(紅身苗至2吋苗育成技術)及養殖相關技術。水產試驗所利用2008年人工培育成功的魚苗一批(約3,000尾),經過5年的養殖及篩選,共留下108尾作為第一代人工種魚(圖一)。103年5月20日進行種魚性別及形質檢測,結果雌種魚有52尾、雄種魚有56尾,雌種魚平均體重2.40±0.30㎏(1.65~3.05㎏)、雄種魚平均體重2.66±0.44㎏(1.92~3.56㎏),種魚已達到性成熟的階段,雌種魚腹部明顯膨漲且柔軟,雄種魚輕按腹部即有成熟精液流出。6月3日挑選雌種魚43尾、雄種魚22尾一起放入室內產卵池中,觀察交配產卵情況。6月6日即發現自然產卵受精成功,至9月4日止共計產卵35日,總產卵量6,192g(1238.4萬粒),其中上浮卵2,193g(438.6萬粒)(35.42%),下沉卵3,999g(799.8萬粒)(64.58%),平均日產卵量177±169g(35.4萬粒),日產卵量最高725g(14.5萬粒)。7月3日取受精卵一批,放養於2噸圓型FRP水槽中,孵化出魚苗約2萬尾,經40天成功育成紅身魚苗165尾,紅身魚苗再經馴餌飼育,截至9月5日止存活魚苗有149尾,魚苗全長4.5-6公分(圖二)。此結果顯示,豹鱠人工魚苗在人為環境下經5年的培育,可養成成熟的種魚,種魚在人為環境中不經激素誘導即可自然產卵受精,受精卵能正常孵化並培育出魚苗,達成「豹鱠完全養殖」的目標。
「豹鱠完全養殖」技術的建立,是全球海水養殖界的一大進程,不僅可大幅降低對野生豹鱠種魚之倚賴度,並可大量培育種魚群,經選種育種選育優質種原,生產優質種苗,提供養殖所需魚苗,促進養殖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