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優質種蝦生餌建構高效養殖系統增加收入

  • 發布日期:106-08-07
  • 點閱數:418
  • 修改時間:108-06-15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以水產廢棄物‒蜆殼作為底質,研發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種蝦優質餌料‒混齒圍沙蠶(Perinereis mictodont)的量產技術,每平方公尺產量超過3公斤,有效解決使用野生沙蠶可能帶有蝦類病原的問題。另外,進一步結合白蝦與沙蠶,建構雙營養階、高效零換水養殖系統,利用沙蠶的濾食習性,保持水質穩定,每平方公尺可收成白蝦6公斤以上,還可同時生產高單價的沙蠶,增加養殖收入。
  白蝦為臺灣重要的水產養殖物種,而在養殖過程中,能否提供種蝦衛生安全且富含營養成分的生物餌料,進而生產優質種苗,是攸關養殖成敗的重要關鍵。俗稱海蟲的沙蠶是多毛類(Polychaete)的一種,其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微量元素與EPA、DHA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促進蝦類性腺成熟以及提高孕卵量、交配率與種苗孵化率等均具有良好效果,是目前業界最常用來催熟種蝦的生餌,然而其來源幾乎都採集自野外,容易帶有蝦類高致死率病原‒白點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與急性肝胰腺壞死症(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致病株‒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為了同時兼顧衛生安全與提高種蝦的生育能力,提供不帶特定病原(SPF)的優質多毛類成為蝦類繁養殖產業的重要一環。水試所在生物安全防疫體系下量產混齒圍沙蠶,利用水產廢棄物‒蜆殼作為底質,並採雙層底方式鋪設,可節省收成時間與避免蟲體受傷,目前每平方公尺產量達3公斤以上。
  水試所更進一步結合沙蠶與白蝦,建構雙營養階的高效養殖系統。該系統利用沙蠶營穴居生活並以有機碎屑為食的生物習性,去除白蝦高密度、零換水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懸浮有機顆粒,不僅有助於穩定水質,且可提高白蝦的成長、存活率與產量,目前每平方公尺可產出6公斤以上的白蝦,還可同時生產高單價的沙蠶作為種蝦優質生餌,達到高產、節能、生物安全防疫、有機物循環利用與環境友善的多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