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白蝦養殖防疫解密,示範場六倍收成創佳績

  • 日期:108-12-04
  • 點閱數:1742
  • 修改時間:108-12-04

臺灣近年來養殖海水對蝦種類包括白蝦、草蝦、沙蝦、斑節蝦、紅尾蝦等,其中白蝦占約九成以上,但年產量有下降趨勢。根據漁業署統計,臺灣養殖白蝦2018年產量較2017年再度下降為7,927公噸,下降幅度14.1%,反觀全球海水蝦類養殖總產量,卻呈現逐年增加的現象。一度被稱為養蝦王國,臺灣由於產業防疫不力,蝦苗與環境普遍帶有病原,成為海水蝦養殖產業長期瓶頸。為解決國內養殖白蝦因病原感染造成活存與產量偏低問題,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與家畜衛生試驗所攜手合作,建構白蝦繁養殖示範場。該示範計劃自107年10月開始推動,至今成果斐然,經防疫輔導的養殖場較一般養殖場高出六倍收成,對於養殖成效低迷的白蝦產業不啻為一針強心劑。水產試驗所將持續擴展推動計劃,預期未來臺灣養殖白蝦年產量至少提高3萬公噸,年產值可達60億元。除了充分供應國內消費市場,同時促進產業發展,降低進口需求。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指出,1987年臺灣養殖草蝦產量約佔全球的45%,居世界首位,但隔年即爆發疫病,產量自此一蹶不振。2001年白蝦取代草蝦成為國內主要的海水養殖蝦種,年產量一直維持在1萬公噸上下,只能滿足國內市場25%的需求。為了扭轉頹勢,水試所積極研擬對策。水試所表示,過去示範場未接受輔導,養殖成效不彰,107年10月開始推動輔導後,防疫與養殖成效均有明顯改善。水試所針對選定的示範繁殖場平價供應優質的SPF白蝦種蝦,即無特定病原白蝦種蝦6千多對。再由該示範繁殖場據以量產優質SPF白蝦紅筋苗共18億尾,約佔臺灣白蝦苗總產量之10%,以平價提供給各示範養殖場及其他養殖業者,使養殖業者贏在起跑點,大幅增加池蝦的活存與收成。

水試所與家衛所也發現,近三年來白蝦年產量從12,376公噸、9,228公噸至7,927公噸,持續下降趨勢明顯。主要原因來自新疾病EHP,即對蝦肝胰腺微孢子蟲症猖獗。白蝦繁養殖業界普遍不重視防疫的習性,加劇疾病垂直與水平感染,提高池蝦病原感染率與死亡率。目前示範場計劃加強生物安全設施與措施,嚴格檢疫、消毒與隔絕,杜絕EHP進入養殖池區內。

水試所與家衛所共同執行「建構防疫型白蝦養殖與繁殖示範場」計畫,結合水試所東港生技研究中心與民間5家養殖場及1家繁殖場,分別建構白蝦養殖與繁殖示範模場。另外選定 2 家民間一般白蝦養殖場作為對照組,用以彰顯防疫型白蝦養殖示範場的優點。輔導過程中,研究團隊根據業者需求,提出各種有效隔離消毒EHP等病原的方法及防止感染的策略,並針對防疫設施漏洞與缺失加以補強,確實營造防疫型的養殖環境,同時放養經過嚴格檢測的SPF蝦苗,養殖期間也定期採樣進行病原監測。結果令人欣慰,各示範場的養殖成績均較輔導前大幅提升,單位生產量達2 kg/m2,高出原先預期的1.2 kg/m2,更比未採取防疫措施的0.3 kg/m2高出6倍以上。

參與本項計畫的繁養殖場至少須辦理1次現場觀摩會,本年度共計辦理9場,出席人數約650人次。會中除由水試所與家衛所主辦專家宣導防疫觀念與具體做法、各場監測病原情況,與改善防疫漏洞後養殖成效提升情形外,各養殖場經營管理者亦分享養殖場環境、條件、操作手法與防疫心得。希望藉由養殖現場觀摩會的舉辦,讓養殖業者能深刻體認生物安全防疫的重要性與可行性,加強業者對防疫型養蝦模式具體做法的認知與信心,進而願意落實執行,逐步改善臺灣白蝦養殖產業結構,逐年提升國內白蝦養殖產量與蝦農獲利。

農委會呼籲產業共同重視防疫,投入防疫型養蝦模式,一起提振臺灣海水蝦養殖產業。有鑒於全球養蝦產業最關注的前三大議題分別為疾病、蝦苗品質與SPF種蝦,唯有建構好生物安全防疫的養殖模式,才能確保蝦類穩定計畫性量產。為促使防疫型白蝦繁養殖技術進一步落實到產業界,農委會擬於109年度起繼續推動第二次期計畫「建構白蝦繁養殖管理與生產醫學體系」,除水試所與家衛所外,另將增加漁業署與學研機構的參與,並將輔導對象擴及混養業者,以擴大推廣,促進我國白蝦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