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化不可能為可能-100%全雄性臺灣鯛魚苗之選育

  • 日期:106-10-13
  • 點閱數:408
  • 修改時間:108-06-15

臺灣鯛是臺灣養殖業產量最多的魚種,水試所多年來將其列為重要的研究項目,持續的進行遺傳育種之研究工作,最近以分子遺傳標誌群篩選到一個關鍵的雄性決定控制區,經試驗後發現,魚的DNA中若有該控制區,性別幾乎100%為雄性。本次的研究成果為重要的育種研究突破,藉著操控雄性控制區的遺傳,可建立全新的全雄性品系。目前研究人員已著手進行品系育成之工作,嘗試建立該品系之穩定系群,盼能在產業與學術研究上都能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臺灣鯛的養殖歷史已超過半個世紀,早期水試所的研究人員成功的以雜交育種方法生產單雄性臺灣鯛,可提高養殖產量與經濟效益,是目前主要的養殖種類。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生產的單雄性臺灣鯛並非理想的100%全雄性。可能只有80%的魚苗為雄性,情況好一點時能超過90%,不論比例是好是壞,魚群養大到一定程度後都會在池塘中自行繁殖下一代,多產的現象會使許多新生的魚苗和原本養殖的臺灣鯛共用環境,進而影響養殖的效益。為此,水試所研究人員未間斷地進行育種改良工作,盼能以育種的方式提高魚苗的雄性比例。民國99年成功開發出成長更好,雄性子代約95%的新單雄性品系,再於102年起建立YY遺傳雄性品系的尼羅臺灣鯛,雄性比例高達97%。水試所也將該技術於105年公開技轉,盼將此技術用於業界之魚苗量產。
臺灣鯛的分子選育研發自99年起逐步建立,至103年時已建立數萬筆的遺傳訊息。自YY遺傳雄性品系尼羅臺灣鯛研發後,更多次的嘗試以分子標誌尋找雄性決定的分子標誌。至104年篩選出第1個雄性決定控制區,後續再篩選到其他3個不同型的雄性決定控制區。經至少3個世代的遺傳試驗分析,發現有1型能培育出100%雄性的魚苗,至目前仍未發現任何雌性子代。這種雄性遺傳相當穩定的品系,經種魚群培育後可大量生產100%雄性魚苗,不僅保有高成長的特性,個體成長上的差異也會縮小,相當具有養殖的價值。此外,該品系可當作為工具魚,在育種改良的過程中加入其他經濟性狀,藉以再開發出更好的品系。
臺灣鯛近年來在全球的需求量仍持續創高,是有必要進行遺傳育種研究的物種。水試所長久以來都保存著品質優良的臺灣鯛系群,搭配新的分子育種方式與傳統育種經驗,再次找到了培育新品系的方法。雖然分子育種的難度高,甚至需要費時進行多次的遺傳測試,但分子育種可以將生物改良的更好更完美,還能從中發掘更多新奇或有價值的遺傳性狀,以創造出更多元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