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的評估與分析,全球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在生物可持續水準內的魚類種群比例,已從1974年的90.0%下降到2013年的68.6%,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FAO估計2013年所有魚類種群中被過度捕撈者(overfished)佔31.4%、完全捕撈者(fully fished)佔58.1%、低度捕撈者(underfished)佔10.5%。故全球漁業資源正面臨人類過度捕撈,致使其天然資源枯竭情形日益嚴重,使各漁業管理組織及利用國積極透過適當管理措施,避免其資源量持續下降、甚至消失。
我國從1980年起,沿近海的漁獲量明顯呈現逐年遞減趨勢,迄今更不及高峰期的二分之一,資源匱乏情形嚴重。相較於20年前,更有部分魚種已因漁獲量過低,而不再出現於年度漁獲量統計中。2005年至2015年漁業署的漁業統計年報中,主要的沿近海魚類生產情形分析結果顯示,多數魚種的漁獲量已大幅減少至非常低的水準,包括小黃魚、鮸、馬頭魚及白鯧等,造成市場價格高漲且難得一見。以2015年的漁獲量與2005年比較,除了櫻花蝦的漁獲量仍呈現增加及鮪魚漁獲量持平外,其他28類魚種的漁獲量均為減少,嘉鱲魚甚至僅為2003年漁獲量的3.5%,而蟳蟹、海鰻、金線魚等魚種也都只有2005年水準的10%以下。另從沿近海漁業中較大宗的鯖鰺漁業來看,研究指出其漁獲量在2011年達到高峰,年產量逾8萬噸,而後在2013年實施6月禁漁,2013年至2016年減產至至6萬噸上下波動,其整體產值更是從2014年的50億元左右,跌至2015及2016年約30億元,其均價自2014年的24.8元跌至2016年20.2元,可能受到市場供給或鯖鰺體型所致。因此,鯖鰺漁業整體產量及產值的下滑所帶來的資源警訊不不容小覷,必須嚴正看待整體沿近海漁業的資源問題。
此外,以拖網漁業、刺網漁業、燈火漁業及釣具漁業等四大漁業而言,分析各項漁業別前30類主要漁獲魚種結果,在總共66類漁獲魚種中,除了放流魚種外,相較於1980年的漁獲量,2015年有超過20類魚種的漁獲量大幅減少至30%以下,足見臺灣沿近海的漁業資源減少幅度十分驚人。另外,於1980年有100公噸以上漁獲量,而至2015年已不足5公噸的魚類,分別有拖網漁業的13類(青鱗、魩仔、鱙仔、紅尾蝦、鮸魚、黑鯧、蘆蝦、盤仔、沙蝦、黑口、厚殼蝦、秋姑、黃花魚)、刺網漁業的6類(油魚、黑鯧、花鰹、鱝、黃花魚、鮸魚)、燈火漁業的5類(飛魚、鱙仔、魩仔、圓花鰹、臭肉鰮)及釣具漁業的5類(尖鮻、鱝、龍尖、黑口、鱠),合計有23類魚種。其中,除了魩鱙是因漁業管理所造成的產量減少,而黑口是改納入石首魚科統計外,共有20類魚種的漁獲量比1980年減少超過90%。如果再加上1980年雖不足100公噸,但其他年份曾經是主要漁獲魚種,而至2015年漁獲量已不足5公噸的魚種,如馬頭魚、鮃鰈類、赤海、海鯰等,總共有23類曾經是沿近海重要的漁獲魚種大幅減少至年漁獲量不足5公噸,約佔四大漁業共66類主要漁獲魚種的34%左右。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目前我國沿近海漁業資源面臨的困境,無異於全球的魚類資源危機,實乃30多年來持續不斷的高漁撈壓力所造成。面對同樣的問題,歐美國家早已透過各種管理手段來降低漁撈壓力,不論是透過投入型漁業管理制度,或是產出型漁業管理制度,其目的均是希望促使資源量逐步提升,推動各漁業達到永續漁業的目標。以廣為各國接受的MSC永續漁業認證而言,截至2016年12月1日止,參與MSC認證之漁業共有360種,包括鮪魚、狗鱈、鮭魚、蝦類、真鱈及明太鱈等漁業,其中36個國家共268種漁業已取得認證,另92種漁業正接受評估中。雖然截至目前為止,取得MSC認證的國家絕大部分為歐美先進國家,但亞洲的日本除取得MSC認證外,也積建立其本國的永續漁業認證制度,甚至中國的聯成遠洋漁業公司也於2015年取得了鮪魚業的MSC永續漁業認證,足見永續漁業已是普世價值。
反觀我國,同屬漁業大國,除了遵循國際管理制度的遠洋漁業外,對於自家門前的沿近海漁業資源的掌握與管理,則相對薄弱許多。目前為止,除了漁船數量和休漁制度等努力量的整體控制外,只有寶石珊瑚、魩鱙、櫻花蝦、蟹類及鯖鰺等訂有強度不一的管理措施,對比四大漁業的66類主要漁獲魚種而言,亟需加緊腳步跟上世界潮流。此外,據研究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將導致全球捕撈潛力發生重大的轉變,以臺灣位處北半球溫帶地區的太平洋海域而言,在目前全球漁業資源顯著下降的情況下,未來又可能因為海溫上升而造成漁獲潛能顯著下降。因此,如何因應目前已過度捕撈的資源狀況,與未來30餘年的海洋環境衝擊,有賴漁民與政府攜手合作,以責任制漁業為基礎,妥善管理沿近海漁業資源。
在沿近海漁業資源的嚴峻程度已達不容忽視的當下,依據科學研究結果採取各種管理措施已是必然,也有歐美先進國家的先例可循。只不過,管理過程勢必對現有作業型態有所衝擊,實屬必要之惡,但其最終的果實是甜美的。以全球僅存的最大鱈魚族群-巴倫茲海鱈魚(Barents Sea cod)而言,1970年至2000年的30年間,漁獲量從3百萬噸劇減至95萬噸,減幅高達70%左右,其後依據科學研究結果進行嚴格的漁獲調查、漁獲限制與資源管理後,於2013年測得近50年來最大的族群量,因此大幅提升漁民的漁獲配額,產生極大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國必須儘快針對重要漁獲魚種建立各項科學數據,逐步進行資源診斷,掌握其資源變動狀況,以訂定適當的管理措施。其過程勢必需要漁民的共體時艱與攜手合作,陣痛過後,長期的穩定豐收是可期待的,為下一代留下永續的漁業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