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蛤養殖池的有害生物及防治

  • 出版日期:108-06-01
  • 點閱數:441
  • 修改時間:108-11-05

文蛤 (Meretrix lusoria) 屬於二枚貝斧足綱,俗稱粉蟯、蛤仔或蟯仔。外殼略呈三角形,腹緣鈍圓,殼皮以黃褐色為主,由於味道鮮美,一向為臺灣主要的養殖貝類。產區集中在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與臺南縣沿海地區。文蛤養殖池規模以1-3公頃最多,放養密度約為100-160萬粒/公頃,一般而言,增加放養量會導致養成期間拉長及收成體型變小等情形。養殖業者大多在每年3月放養新苗,養成期間為10-15個月,養殖期間池水鹽度大多保持在千分之15-25,高度維持在45-60 cm。由於養成期間會有大型藻類、螺類及貽貝入侵的問題,因此常會混養魚類作為工作魚。用來清除大型藻類的虱目魚為傳統工作魚,混養密度約800-1,000尾/公頃;其他如黃錫鯛 (Rhabdosagrus sarba) 或黑鯛 (Acanthopagrus schlegeli) 等鯛科魚類的混養密度約為500-1,000尾/公頃,或黃臘鰺 (Trachinotus spp.) 200-300尾/公頃,攝食池底的螺類及貽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