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PF泰國蝦種原篩選及幼苗培育技術建立

  • 出版日期:109-12-01
  • 點閱數:858
  • 修改時間:109-12-17

羅氏沼蝦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俗稱淡水長臂大蝦或泰國蝦,是淡水蝦類沼蝦屬 (Macrobrachium) 中最具養殖經濟價值的蝦種,亦是體型較大的淡水蝦之一,其分布相當廣泛,從亞熱帶到熱帶地區都有牠的蹤跡。泰國蝦在臺灣的養殖歷史可追溯自1970年7月,由服務於聯合國糧農組織之林紹文博士引進,並由本所東港分所 (今之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於翌年10月人工繁殖成功,隨即開始推廣養殖而成為臺灣重要養殖蝦種之一 (鄭,2005),近年來國內養殖年產量約維持在7千公噸上下,年產值約20億元。

養殖泰國蝦曾罹患過多種疾病,例如1992年冬季起爆發酵母菌症 (徐,1994),夏季則是遭受乳酸球菌 (Lactococcus garvieae) 侵襲,導致產量下降,究其原因是放養密度過高與養殖環境水質不良所致 (Cheng and Chen, 1998a; 1998b)。在蝦苗孵化場中的後期蝦苗因感染泰國蝦諾達病毒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 MrNV,俗稱白尾症) 而引發大量蝦苗死亡 (董,1997;Arcier et al., 1999)。其餘病原還包括傳染性皮下及造血組織壞死病毒 (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acrosis virus, IHHNV),皆使泰國蝦產業受到嚴重衝擊,今年又發生十足目虹彩病毒 (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 DIV1) 等。為了提高泰國蝦育苗及成蝦養殖活存率和產量,須從種蝦開始篩選無上述病原的種苗培育,全程在無特定病原 (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的環境下養成,並建立SPF泰國蝦種原庫。此外,應陸續從國內外蒐集優良種原與進行遺傳選育,以確保國內優質種原供應無虞,養殖過程中則需積極配合各項防疫作為,才能避免泰國蝦產業遭受疾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