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簡述餌料生物滋養於幼苗培育之應用

  • 出版日期:110-03-01
  • 點閱數:583
  • 修改時間:110-03-25

成功且成熟的水產養殖產業應掌握「完全養殖 (complete culture)」技術,即在人為操控的環境下,將目標物種從受精卵孵化成幼苗,經數月至數年的蓄養,養成具成熟性腺的個體,再透過人工繁殖得到受精卵,完成該養殖物種的生活史。為降低成本、分散風險並加強專業性,養殖業界主要依物種的生長階段進行產業分工,以石斑魚 (Epinephelinae) 生產為例,其經營分工明確,主要分為種魚繁殖場、孵化育苗場 (白身苗)、吋苗場、成魚場等四種類型,由於石斑魚魚苗的養殖的特點為生長週期短、死亡率高,相對的資金周轉快且利潤高,所以幼苗階段 (larval stage) 往往是決定後續養殖成功與否的關鍵時期。

雖然大多數的種苗生產已達商業量產規模,但卻常有穩定性較低或不可預見性高的情形,主要是因為魚苗發育初期體小而脆弱、器官發育未全、營養需求高等問題所致。仔魚的口徑在首次攝餌時非常的小,石斑魚苗更僅有0.35-0.40 mm左右,因此除了環境不良或病害問題以外,光想成功讓魚苗開口過料便是育苗瓶頸所在。由此可知,如欲提高育苗成功率,初期營養供應非常重要,倘若在這段時間找不到合適的餌料給魚苗吃,它們便無法順利完成內源性營養 (endogenous nutrition) 到外源性營養 (exogenous nutrition) 的過渡期,仔魚存活率將大幅降低,甚至可能全軍覆沒。

為克服這項艱鉅的技術挑戰,需考慮可提供魚苗攝食的餌料大小、適口性以及營養成分等問題,目前最主要的解決方式,即是運用活體餌料生物 (live food),例如牡蠣受精卵或剛孵化的輪蟲投餵魚苗,以補充其所需營養,成功幫助魚苗度過最關鍵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