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海峽康氏馬加鰆年齡成長初探

  • 出版日期:110-09-01
  • 點閱數:368
  • 修改時間:110-09-28

康氏馬加鰆 (Scomberomorus commerson) 俗稱土魠魚,為一種中表層的洄游性魚類,分布西起紅海、南非至亞洲東南,北至中國及日本,南至澳洲北岸 (Randall, 1995),是一種高經濟價值魚種及重要的漁業 (Kailola et al., 1993; Carpenter et al., 1997)。主要棲息於水深小於100 m淺海沿岸 (Tobin and Mapleston, 2004),最大體型達2.4 m,體重70 kg (McPherson, 1992),年齡可達20歲 (McIlwan et al., 2005)。

由於國際上對此魚種的需求量高,致資源壓力增加,全球捕撈量從970年代的7萬公噸,增加至2014年的30萬餘公噸,並於2016年降至27萬公噸。康氏馬加鰆在臺灣同樣是重要的漁獲魚種,主要作業漁具漁法有流刺網、延繩釣、曳繩釣等,由漁業署漁業統計資料顯示,自2003年達6,600公噸高峰後,降至2009年的1,059公噸,於2010年至2014年微幅增加至1,646公噸,隨後於2015年起呈不等比遞減,至2019年僅餘571公噸。由此可見,本魚種在臺灣周邊水域可能有過度開發之疑慮。

成長參數是系群評估的重要依據。對魚類年齡研究最常見的方法為體型、體重的測定,或透過魚類的組織,如鱗片、脊椎骨、硬棘等鈣化組織中,季節性沉積的明帶、暗帶或生長輪進行計數,推估魚的年齡和相對應的生長參數 (Campana and Therrold, 2001)。國際上已有不少研究者針對康氏馬加鰆進行年齡成長研究 (Devaraj, 1981; McPherson, 1992; Govender, 1994; Ai-hosni and Sideek, 1999; Grandcurt et al., 2005; Mcllwain et al., 2005; Govender et al., 2006; Ballagh et al., 2006; Shojaei et al., 2007; Lee, 2015; Niamaimandi et al., 2015),然臺灣對本魚種之研究則相對缺乏,因此,本研究將透過耳石分析結果描述康氏馬加鰆的年齡成長,並對應到體長資料,探討目前漁獲組成之年級群,俾能作為本魚種未來資源解析評估及管理之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