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由國外發生之食媒性乙型鏈球菌案例審視與預防國內水產品與消費端可能發生之風險概況

  • 出版日期:111-12-01
  • 點閱數:108
  • 修改時間:111-12-23

無乳鏈球菌 (Streptococcus agalactiae),也稱為B型鏈球菌或乙型鏈球菌 (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在2015年,新加坡爆發了大規模嚴重的食媒性鏈球菌的感染,其基因序列型為ST283,該感染與飲食文化中慣用〝魚生〞料理有關。相關文獻顯示GBS ST283在亞洲地區,東南亞及周邊其他國家,包含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寮國、泰國和越南等地區的人群中也普遍存在 (Kalimuddin et al., 2017; Barkham et al., 2019)。在東南亞地區與中國,GBS可以在種苗場到養成階段的魚類中被發現,部分菌株會造成魚類致病,有些則對魚無明顯臨床症狀 (Mian et al., 2009; Amal et al., 2013; Sun et al., 2016; Legario et al, 2020)。其中GBS ST283已有報告可自東南亞健康的零售魚體中被分離出 (Chau et al., 2017; Barkham et al., 2019)。目前此食媒性疾病之傳播機制至今仍未明?可能源自於養殖場早期感染階段,或是發生收成後來自其他魚類或人類攜帶者的污染。有鑑於臺灣鄰近於東南亞地區,夏季高溫時,國內養殖魚種亦有零星鏈球菌相關疫情發生,因此,當鄰近國家有食媒性病原疾病爆發時,國內相關產業與政府主管單位應對其致害性加以瞭解與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