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屏東海域海門冬成分分析及人工馴養初探

  • 出版日期:112-03-01
  • 點閱數:108
  • 修改時間:112-03-28

時至今日,隨著全球人口數不斷增加,人類的發展也更加活躍,不論是糧食或是能源供應都將出現危機,且更迫切的是人類活動所造成氣候變遷加速的問題,如果全球均溫上升1.5℃,恐將造成熱浪、風暴、乾旱、海平面上升及瀕危物種滅絕等災難發生,因此為減少碳足跡,我們可以先從生活小事做起,例如響應「吃當季、買在地」的樂活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LOHAS) 飲食觀念,除了減少不必要的長途運輸及溫室培養等能源成本外,同時還能享受當季食材營養美味又平價的好處。

屏東縣所轄海域擁有多種富營養及高經濟價值之海藻資源,本所亦曾對石蓴、海木耳、海葡萄及錐尖擬紅翎藻等海藻進行培養相關基礎研究,並已取得初步成果。依據國立臺灣博物館-臺灣海藻資訊網資料顯示,該海域所產海門冬 (Asparagopsis sp.),在世界各地有多種應用方式,例如食用、藥用、調味用、飼料添加用及萃取製成精油 (Burreson et al., 1976) 等具發展潛力方式。Kinley等 (2016) 更發現該藻具有大幅抑制反芻動物排放甲烷的功效,不僅可望免除畜牧業長年以來備受指謫之沉痾,同時也在全球各國推展「淨零排放」之際,提供了一盞明燈。

由於該藻培養技術尚未確立,主要依靠人工採集野生藻體,進行挑選汰除,再將剩餘品質較佳藻體進行加工,不僅費時耗力,又深受季節性影響。隨著全球氣候變遷及棲地改變,各地野生海藻資源已有逐漸枯竭的現象,不僅難以確保海門冬穩定供應,連帶影響品質,將嚴重危害生態平衡及產業發展。具有如此龐大應用潛力之海門冬在我國的基礎研究仍舊闕如,為確立培養所需條件以穩定生產、降低成本及進一步擴大規模,本研究將進行各項基礎試驗,以協助產業克服發展瓶頸,並提供未來開發應用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