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青石斑魚之種魚培育、養殖管理及生殖季節調查

  • 出版日期:111-09-30
  • 點閱數:175
  • 修改時間:111-10-03

石斑魚在許多國家都是重要的養殖魚種,肉質富有彈性、味道鮮美,在華人文化中是喜宴常見菜餚。根據資料顯示,臺灣的石斑魚產量佔全世界的17%,中國佔全球產量的65%,印尼則為11%,為世界三大主要生產國 (Rimmer and Glamuzina, 2019)。過去臺灣的養殖石斑魚大部分銷往中國,但今 (2022) 年6月13日中國禁止輸入臺灣的養殖石斑魚後,我們有必要與產業界一同持續努力開發國內與國外新興市場。

青石斑魚 (Epinephelus awoara) 屬於鮨科 (Serranidae)、石斑魚屬 (Epinephelus) 魚類,英文俗名為Yellow grouper,中文俗名有黃石斑、黃斑、中溝及白馬罔仔等。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南中國、越南及臺灣。棲息於水深10-50 m處之石礫區或沙泥區海域,幼魚則常出現在潮池區並以魚類為主食 (Froese and Pauly, 2019; Shao, 2020)。青石斑魚屬於高經濟性之食用魚 (Zhang and Li, 1988; Sun et al., 2007),市場價格約500-600元/臺斤。一般以拖網、一支釣或是蟹籠捕獲。青石斑魚的人工養殖在中國已有許多文獻報導 (Zhang and Li, 1988;陳等,2006;黃,2013;張等,2012;于等,2014),但在國內還尚未普及,市場上能看到的個體全部都是來自野外捕捉。

當前石斑魚除了產銷受到挑戰外,氣候變遷產生的極端寒流也常造成養殖過程的損失,經初步實驗得知,青石斑魚具有耐低溫的特性,水溫降至15℃時仍會攝食,因此開發繁養殖技術除減少野外採捕的漁獵壓力外,也同時能夠作為因應氣候變遷的養殖物種。本文從野生魚隻的檢疫開始,說明青石斑魚的種魚培育及養殖管理注意事項,最後闡述生殖腺調查的結果,以判斷青石斑魚在人工環境中的生殖季節,期盼能幫助有志投入青石斑魚養殖的讀者快速獲得重要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