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鬼頭刀之人工繁殖研究

  • 出版日期:112-03-01
  • 點閱數:152
  • 修改時間:112-03-28

鬼頭刀 (Coryphaena hippurus) 又名鱪魚、鯕鰍,在夏威夷群島當地漁民稱之為mahi-mahi,有〝非常強大的魚類〞之意,為休閒海釣常見目標魚種 (Wikipedia, 2022),英文名為Common dolphifish或Dolphinfish。因游泳速度快,經常在海面追捕飛魚,因此臺灣漁民又以「飛烏虎」稱呼。鬼頭刀分布甚為廣泛,涵蓋於全球各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區海域,臺灣各地海域及離島均有產,尤以東部海域較多 (臺灣魚類資料庫,2022)。臺灣鬼頭刀捕獲量位居全球第4位,主要由遠洋與沿近海漁業以延繩釣漁法捕獲而來,其中將近九成漁獲以外銷 (美國) 為主,為臺灣賺進不少外匯 (徐,2019)。鬼頭刀目前仍以海洋捕撈為主,伴隨全球海洋資源捕撈壓力與日俱增,鬼頭刀需求也大幅增加,使得鬼頭刀永續利用議題受各國重視。因此本所自2021年起開始利用研究計畫之執行著手,建立鬼頭刀人工繁殖與育苗技術及累積基礎資料,透過釐清了解不同階段仔稚魚最適餌料生物及掌握鬼頭刀繁養殖關鍵技術,以提供產業量產鬼頭刀及其他洄游性魚類種苗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