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淡水石斑魚賓中寄生蟲屬於何種生物 (魚體採樣在霞雲溪)?

  • 來函日期:102-08-15
  • 類別:魚病防治

圖中的小型寄生蟲屬於淡海水魚寄生蟲病-魚怪病 (Ichthyoxeniosis)。由寄生性等足目寄主蟲寄生所引起。等足目浪飄科 (Cymothoidae)、魚怪屬 (Ichthyoxenus) 內所有的種類均為寄生型,魚怪屬寄生之宿主大多為淡水魚類,淡水種魚怪 (如Ichthyoxenus japonensisI. fushanensis) 寄生於淡水魚,海水種魚怪 (如I. micronyxenusI. minabensisI. puhi) 寄生於海水魚。寄生時以兩種完全不同模式寄生於魚體,如外部寄生係寄生於魚類口腔或鰓部,內部寄生則寄生於腹腔中 (腹腔肌肉穿孔、蟲體進入體內)。
台灣地區魚怪主要發生於冷水性山地溪流,目前病例出現在宜蘭南勢溪及其上游各支流、桃園縣復興鄉攔砂壩及台北縣坪林鄉北勢溪等,病害魚為鯉科魚類 (Cyprinidae) 的台灣鏟頜魚 (苦花、鯝魚,Varicorhinus barbatulus) 和石魚賓 (俗稱石斑,Acrossocheilus paradoxus),至於其它地區之山地溪流尚需進一步調查研究。
中國大陸地區魚怪症分佈區很廣,報告上顯示黑龍江、山東、河北、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浙江、四川、雲南等地均可發現罹病魚,此病會感染於鯉科魚類 (如鯽魚、鯉魚等),病害會出現在湖泊、河流、及水庫等大面積水域,但池塘中極少發病,中國大陸地區淡水魚類罹患之魚怪病,其病原為日本魚怪 (Ichthyoxenus japonensis)。
台灣地區魚怪病例,1999年研究報告顯示,南勢溪及其上游各支流台灣鏟頜魚遭受福山魚怪 (I. fushanensis) 寄生,罹病魚胸鰭基部會出現寄生穿孔。台灣鏟頜魚生活於較低溫 (15-21℃) 及高溶氧 (7.5-9.6 mg/L) 的山地溪流,此魚分布遍及台灣各地山上溪流,但目前只發現在高海拔 (520-1,230 m) 的南勢溪及其上游各支流中生存的台灣鏟頜魚遭受福山魚怪寄生,病害出現位置具地理環境上的特殊性,可能與蟲體特殊的環境需求有關。4-7月間可發現成熟雌蟲,雌蟲大小約為18-26 mm,抱卵數約275-820,浮游幼蟲 (自由移動的幼蟲) 出現的時間約在6-10月,福山魚怪在幼蟲期即進入宿主,成蟲主要以成對 (1對) 的方式寄生在寄生囊內。此外,福山魚怪有性轉換的現象 (先雄後雌)。
在桃園縣復興鄉攔砂壩與台北縣坪林鄉北勢溪等地區冷水性山地溪流,溪釣者表示常可發現釣上的石魚賓胸鰭基部會出現穿孔症狀 (寄生孔),研究調查結果顯示,罹病石魚賓係遭受魚怪寄生所致,雄成蟲略呈橢圓形,雌成蟲略呈圓形,顏色為乳白色,福馬林固定後體表會出現明顯的黑色素,體型上雌蟲大於雄蟲,雌雄蟲包圍在寄生囊內 (被膜包圍),雄蟲在前,雌蟲在後,其是否為福山魚怪或其它種類魚怪,仍需進一步鑑定確認。此外、只有在山地溪流用溪釣法釣上的石魚賓出現魚怪病,但池塘養殖之石魚賓 (無論單養或混養) 均未曾發現病例 (黃世鈴、楊豐隆、黃家富、黃麗玲,2005,魚怪-魚類寄生蟲。水產專訊11: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