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目前飼養臺灣鯛,因為魚池環境無法大量換水,請問臭土味相關問題:原池使用BKC、次氯酸水、二氧化氯滅藻殺菌是否可以完全去除改善?殺菌後添加益生菌應選用枯草桿菌或光合成菌,使用量多少?關於臭土味程度有沒有量化指標呢?

  • 來函日期:106-05-21
  • 類別:水質管理

池塘養殖一段時間後,平時的殘餌會沉澱到池底,另外動、植物性浮游生物之殘骸,死魚或魚類排泄物等最後也都會沉積到池底,這些有機物質累積到一定的量,就會導致水質惡化,也會成為寄生蟲及細菌的溫床。另外,有機物質如果過量很容易產生使魚肉具有臭土味的藍綠藻及絲藻,而這些藻類死亡後又會變成有機物質,形成惡性循環,嚴重危害養殖生物。每次收成後或放養新魚苗前均需徹底清除池底污泥,並經充分曝曬,促使有機物質氧化,以利往後的養殖。所以使用藥物來改善魚肉臭土味問題,僅是治標而非治本。養殖魚類使用藥物需遵守「水產動物藥品使用規範」,建議洽請當地獸醫師提供投藥方法。
枯草桿菌或光合菌平常養殖過程就需維持一定濃度,一般每分地池塘使用2-3公升,每週施用一次,但是若等到魚肉出現臭土味再使用益生菌則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關於臭土味,可用儀器偵測但設備昂貴,故大多以感官品評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