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文蛤生理學

  • 日期:108-04-01
  • 點閱數:250
  • 修改時間:110-07-13

文蛤 (M. lusoria) 原分布於日本海、本州、四國與九州等太平洋沿岸、渤海、黃海與朝鮮半島 (吉良,1976;Habe, 1977),於1934年被引進臺灣,並放養於淡水河口,後因河口環境變遷,以致文蛤產量不多。而後當地的漁民於淡水河口三角洲採集小型文蛤幼苗,放養至西南沿岸各河口附近的半淡鹹水區 (李,1982)。

臺灣西海岸本多沙地及河口,極適合文蛤生產,所以臺灣於1980-1981年間建立起文蛤人工繁殖育苗技術,並於1983年大量繁殖,使得養殖面積在西海岸快速增加,成為臺灣極重要之養殖貝類之一。因文蛤肉味鮮美清甜,富含蛋白質,鈣、磷、鐵質及微量元素等營養,適於煮湯、炒或烤等食用,故文蛤為國人家庭及海鮮餐廳菜餚中常見的食材 (陳,2003)。根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文蛤主要以內陸養殖為主,面積約7,718公頃,佔95% 以上,產量52,062公噸,產值達50億元,居貝類產量及產值之冠,產地集中在雲林、嘉義及臺南地區 (臺灣地區漁業統計年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