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養殖文蛤之疾病

  • 日期:108-04-01
  • 點閱數:523
  • 修改時間:110-07-13

許多研究認為國內多年常發生之季節性或偶發性大量斃死發生的原因並非單一原因,而可能是環境因素如溫度、鹽度之突然改變,水質不良如濁度太高或溶氧太低,密度,水污染,赤潮,管理不善,疾病等多種綜合因素而造成。有關前人對國內養殖文蛤疾病的研究及相關文獻資料甚少,也無年度文蛤疾病盛行率之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僅有鄭森雄博士於1975年證實未處理的工業廢水所引起的水質污染,是牡蠣、文蛤等暴斃的主因。楊等在1977年新竹市香山貝類養殖場自發生大量死亡之文蛤中分離到腸炎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並將分離到之腸炎弧菌進行文蛤接種試驗而證實其為病原性細菌,但腸炎弧菌廣泛存在於海水中,若感染海中生物而造成疾病發生,可能是由於生物生活環境的改變,導致此菌大量的繁殖或生物受到壓迫降低抵抗力所引起;例如溫度變化、海水含鹽度改變或溶氧降低等。

曾文陽於1974年臺灣西南沿海一帶養殖場研究養殖文蛤大量死亡及確定病因中之結論提及會引起大量死亡的原因有:(1)種苗養殖區先天條件不良,後天管理不善;(2)放養密度過高時若環境突變時;(3)海水污染;(4)種苗由於長途搬運與棲息環境之改變,造成放養數日後即開始死亡。曾與陳於1974年對鹿港地區養殖文蛤3-5月發生大量斃死之研究,認為溫度是影響文蛤成長的重要因素,溫度的激烈變化常是導致文蛤瘦弱與死亡的的主要原因。在正常情況下文蛤之肥滿度會隨殼長增加,但殼長越大增加幅度越小,而溫度異常變化時則有相反的現象發生。肥滿度受溫度的影響,1月最高,4、5月最低。較大的文蛤比幼蛤能適應高溫環境,但亦無法忍受溫度驟變,而高水溫、低比重就可能是文蛤致命的因素。因此,由觀察歷年文蛤暴斃與其生長情形推斷,文蛤不受冬天低溫影響,生長良好、肥滿度也高。

中國沿海貝類養殖區甚多,1994年江蘇沿海文蛤大量死亡原因為寄生性橈足類及弧菌感染。2002年河北省秦皇島區養殖文蛤3齡貝出現文蛤紅肉現象,稱之為紅肉症,其病原可能類立克次體 (Rickettsia-like organism, RLO) 及3種病毒 (球型病毒、herpes-like virus、aquareovirus) 混合感染造成大量死亡。2009年江蘇呂泗發病文蛤死亡原因研究,經由組織病理學及人工接種試驗結果,認為主要致病菌是哈維氏弧菌 (V. harveyi)。2010年江蘇啟東文蛤大面積死亡原因調查,結果經由電子顯微鏡診斷可能是球型病毒導致。鄭 (2007) 研究文蛤疾病與環境之關聯性,認為造成養殖貝類嚴重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海洋污染、氣候影響、各種敵害和赤潮等。綜合而論其將死亡原因分為非生物性疾病和生物性疾病,在生物性疾病部分認為引起貝類死亡的病原生物主要有:病毒、細菌、寄生原蟲、類立克次體、類披衣菌等。在病毒性疾病部分,主要是類疱疹病毒,會引起皺紋盤鮑幼鮑大量死亡的球狀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