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䱛(Atrobucca nibe)俗稱黑口、黑喉與黑加網,為石首魚科的高經濟價值魚種。本所陸棚性魚種研究團隊於2022年採集野生種魚進行蓄養,成功建立其繁殖技術,並首度於澎湖海域放流數百尾黑䱛魚苗,開啟本物種資源復育新篇章。本魚種主要捕獲水深為180-200公尺,漁獲後因失壓及漁具造成體表受傷等因素較難存活,更遑論觀察其求偶及產卵行為。本年度在既有基礎上,持續精進繁養殖技術,也因此有機會在繁殖期對親魚進行近距離觀察。
研究團隊於今年3-5月的產卵盛期,自澎湖海域再次取得種魚蓄養,恢復良好的雌魚腹部會開始慢慢膨大,至極為腫脹時,發現雄魚開始有追尾雌魚跡象(影片1),推測應是雌魚釋放產卵的信息引誘雄魚追逐,此時已準備好排精的雄魚會緊隨雌魚身後下方處,並不時以頭部碰撞雌魚腹部,經過數次追尾過程之後,水面上開始出現浮性卵(影片2)。
為檢視該些卵粒是否已經受精,以小網目撈網將部分卵粒撈取置於燒杯觀察,可發現大量卵粒浮於水表面(圖1),後續每隔數十分鐘取部分卵以顯微鏡觀察細胞分裂情形(圖2)。根據研究指出,本魚種單次平均產卵數為57,576±37,205粒,本次發現追尾後24小時內所收集的種魚排卵量預估約為15-20萬粒,大部分皆成功受精,推測應有3組以上的種魚成功配對產卵。魚苗孵化後,可正常攝食餌料,蓄養60天後,體長已超過10公分。本所於6月14日於琉球海域辦理放流,除了本次育成的黒䱛魚苗外,還包括密點少棘胡椒鯛與星雞魚等,共計放流2萬3,500尾,期盼能增裕沿近海域的漁業資源。
經由本次種魚採集與產卵受精過程之觀察記錄,已大致穩定本魚種繁養殖技術鏈之前期操作模式,後續將究明魚苗培育過程之最適餌料與環境條件,逐步達成本魚種完全養殖之目標。
圖1、黑䱛所產下之浮性卵
圖2、觀察卵粒發育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