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內首例赤鯮人工授精成功孵化

  • 作者:吳允暉/海洋漁業組

黃背牙鯛 (Dentex hypselosomus) 俗稱赤鯮,屬於鯛科 (Sparidae) 牙鯛屬 (Dentex) 成員(圖1)。本種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臺灣的東北、西南及東部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赤鯮體背側呈橘紅色,愈近腹部逐漸變淡而呈粉紅至白色,帶金黃色光澤,背鰭基部下方體側有3個大型黃斑,以底棲動物如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小魚等為主食。肉質紮實鮮美,頗受消費者喜愛,為臺灣沿近海域重要的經濟性魚種之一。

根據漁業年報統計資料顯示,赤鯮的漁獲量從2001年的3,300公噸持續下降,2020年僅餘234公噸。為使資源得以永續利用,增裕放流為可行手段之一。惟本種主要棲息深度為80-250 m,活體取得困難,因此國內尚未有繁養殖紀錄。國外則僅有日本新潟水族館於2015年採乾導法人工授精成功,魚苗培養至12日齡,建議開口餌料為S型輪蟲。

圖1、赤鯮成魚

圖1、赤鯮成魚

本所於2021年開始嘗試進行赤鯮的繁養殖試驗,2023年3月初次人工授精成功,但受精卵發育至胚體成形期即全數死亡。2024年1月8日受精試驗取得約3,000粒卵,成功孵化魚苗,受精率約2%。魚卵為透明圓形浮性卵,直徑約0.85±0.04㎜ (n=10),發育水溫為21℃,受精後32小時孵化。仔魚全長2.1 mm,卵黃囊長徑1.08 mm,在眼睛後方、卵黃、尾部中段有三個明顯的黃色斑點 (圖2)。孵化後第4天眼睛變黑,確認開口且腸道成形,黃色斑消失,90%卵黃囊已吸收殆盡,全長達3.1 mm (圖3)。孵化後第7天仔魚全數死亡。深海魚類種魚活體取得及蓄養相對困難,研究團隊將持續改善相關育苗流程及開口餌料供給,希望能提高本種繁殖成功率。

圖2、剛孵化的仔魚全長1.9 mm,在眼睛後方、卵黃末端、尾部中段有三個明顯的黃色斑點

圖2、剛孵化的仔魚全長1.9 mm,在眼睛後方、卵黃末端、尾部中段有三個明顯的黃色斑點

圖3、孵化後第4天仔魚全長3.1 mm,眼睛黑化,確認已開口

圖3、孵化後第4天仔魚全長3.1 mm,眼睛黑化,確認已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