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艱鉅的巨口鯊標放任務

  • 作者:張綦璿、林憲忠、江偉全、何源興/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巨口鯊 (Megachasma pelagios) 為軟骨魚類巨口鯊科巨口鯊屬唯一現存物種,由於頭大嘴大,口角可延伸至眼後因而得名,其牙齒呈細碎狀,鬚長與姥鯊科及鯨鯊科的鯊魚一樣,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牠和所有軟骨魚類一樣屬於卵胎生動物,子代數量少,加上生長緩慢,族群量補充的速度遠不及被捕獲的數量。巨口鯊雖非我國漁船主要經濟漁獲對象,為確保其免於受捕撈威脅,以保存海洋生物多樣性,漁業署已於2020年11月10日公告修正「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漁獲管制措施」,將其列入禁捕對象。

巨口鯊已被列入禁捕對象(圖片來源:漁業署)

巨口鯊已被列入禁捕對象(圖片來源:漁業署)

近20年來生物紀錄科學(Bio-logging science)技術日益精進,透過多功能的電子式標識器來探討野生動物移動機制及分布範圍,為野生動物保育提供了重要的生態訊息。本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110年起接受海洋保育署委託執行海洋野生動物標識放流與監測計畫,針對瀕危及即將瀕危魚種進行標識放流試驗,在特定季節會與翻車魨出現於花蓮外海上千米深的海溝附近巡游的巨口鯊成為研究對象之一。

本研究係希望將彈脫型衛星標識器(Pop-up satellite archival tag, PSAT)標識於巨口鯊魚體進行追蹤紀錄。過去捕獲巨口鯊以傳統大目流刺網漁業為主,但禁捕法令實施後,該漁業從業人員大幅減少。研究人員多次至花蓮漁港查訪未果,直到獲得成功商水校友‐鍾易秦船長協助才順利找到願意配合的船長與船員。標識放流需要捕獲活魚標識後再進行放流,但由於網具所捕獲之物種死亡率較高,因此下網後,船長必須持續性的進行巡網,一旦有捕獲,即在該處先行揚網進行標識;且因為網具糾纏複雜,若由人員下水解開罹纏於網片之漁獲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因此船長與船員們決定,捕獲巨口鯊且完成標識後,就直接將網目割開,使巨口鯊活魚順利放流,俟該趟作業結束後再進行補網整備下一趟航程。本(111)年5月9日研究團隊展開第一趟出海任務,可惜無功而返,後來連續9趟亦皆無所獲。直到6月11日航次,終於受到幸運之神眷顧,一口氣捕獲2尾巨口鯊活魚(體重分別為約為300-400公斤之間,體長3.2及3.5公尺),並順利完成標放任務。

鍾易秦船長協助安裝標識器

鍾易秦船長協助安裝標識器

捕獲巨口鯊準備進行標識放流

捕獲巨口鯊準備進行標識放流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曾在報導提及:「巨口鯊自1976年被發現並命名以來,資料稀少,全世界至今只記錄到200多尾,過半數量是在臺灣被捕獲,凸顯臺灣保育巨口鯊責無旁貸的重要性」。期望未來能順利取得此次標放的2尾巨口鯊資訊,解析其相關移動行為及棲息環境之生態資訊,並建立相關資料庫,以提高臺灣海洋保育在國際上之能見度。

最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幸得鍾易秦船長與黃逸華船長鼎力襄助才得以順利執行,謹此致謝。另外,該二位船長先後榮獲110年與111年模範漁民殊榮,並於本(111)年9月23日於臺東藝文中心辦理的全國漁民節慶祝活動中,接受蔡英文總統親自頒獎表揚,特此誌之。

蔡總統親自蒞臨頒獎表揚

蔡總統親自蒞臨頒獎表揚

張錦宜副所長(左一)與曾振德主祕(右一)向鍾易秦船長(左二)與黃逸華船長(右二)二位模範漁民道賀,並感謝他們對本所試驗研究工作之協助

張錦宜副所長(左一)與曾振德主祕(右一)向鍾易秦船長(左二)與黃逸華船長(右二)二位模範漁民道賀,並感謝他們對本所試驗研究工作之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