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季節限定的風景-澎湖綠石槽

  • 作者:曾致清、洪若譯 /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新北市石門區有個知名地景叫做老梅綠石槽。老梅沙灘上的火山岩源自大屯火山,歷經風化與海水侵蝕,形成與海岸垂直,被稱為石槽、潮溝和海蝕溝的縱狀溝槽。每年春天,在合適的光照與水溫條件下,數種綠藻如石蓴(Ulva lactuca)、滸苔(Ulva prolifera)會長滿石槽,乍看猶如翠綠的抹茶蛋糕,形成獨具特色的海景(圖1)。為了保護這樣的景觀,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還設下嚴禁踩踏石槽的規範。

圖1、新北石門的老梅綠石槽,是由綠藻長滿潮間帶石槽所形成的春天限定景色

圖1、新北石門的老梅綠石槽,是由綠藻長滿潮間帶石槽所形成的春天限定景色

近年來在澎湖湖西鄉海岸也有一處與老梅綠石槽類似的景觀,有些媒體稱呼其為“Q版綠石槽”。湖西鄉菓葉灰窯的南側海岸堤防前堆滿整排抗浪的消波塊,消波塊底部結構沉入沙灘中,露出來的上半部因為時常受到海水沖洗,春天來臨時,表面便會長滿綠藻,妝點成類似老梅綠石槽的景緻(圖2),但其實它不能被稱為石槽,畢竟它只是由消波塊構成的人工構造物。

圖2、湖西鄉菓葉灰窯南側海岸的堤防前堆滿整排消波塊,春季時綠藻長滿消波塊的景象與新北老梅綠石槽相仿

圖2、湖西鄉菓葉灰窯南側海岸的堤防前堆滿整排消波塊,春季時綠藻長滿消波塊的景象與新北老梅綠石槽相仿

季節限定的綠石槽景象背後其實呼應著澎湖的青海菜季節(圖3)。綠石槽乍看之下一片綠油油,但上面所生長的藻類包括了石蓴、滸苔、礁膜(Monostroma nitidum)等不同綠藻。這些綠藻都屬於綠藻門(Chlorophyta)、石蓴綱(Ulvophyceae)、石蓴目(Ulvales)、石蓴科(Ulvophyceae)。石蓴科下的藻種約有8屬600種,其中臺灣產2屬13種,有些為新紀錄種或世界新種。石蓴科的分類歷經多次變動與修訂,目前較新的研究將臺灣產的石蓴科分成石蓴屬管狀型演化群(圖4)、含石蓴屬與墨石蓴屬等的演化群以及石蓴屬葉片型演化群(圖5)。這些藻類的型態可能是由單層細胞構成的中空管狀構造,如滸苔;或是雙層細胞葉片狀構造,如石蓴。

圖3、每年12月到隔年3月是澎湖青海菜的季節,綠藻長滿潮間帶(拍攝於澎湖西嶼池西虎目滬附近)

圖3、每年12月到隔年3月是澎湖青海菜的季節,綠藻長滿潮間帶(拍攝於澎湖西嶼池西虎目滬附近)

圖4、(左)具較長的分枝且有明顯彎曲皺褶;(右)分枝無明顯的彎曲皺褶,兩者都屬於石蓴屬管狀型藻類

圖4、(左)具較長的分枝且有明顯彎曲皺褶;(右)分枝無明顯的彎曲皺褶,兩者都屬於石蓴屬管狀型藻類

圖5、石蓴屬葉片型藻類

圖5、石蓴屬葉片型藻類

這些綠藻都可以入菜,石蓴因有兩層細胞,口感較粗糙,有些會以海菜煎餅的方式料理;礁膜和滸苔只有一層細胞,口感比較細緻,料理方式較為多樣,可做成煎餅、湯品和作為水餃內餡。散發藻香味的藻類料理是漁村別具特色且富營養價值的飲食,其中礁膜(青海菜)被稱為澎湖三金中的綠金,另外二金分別是紫菜(黑金)與土魠(白金)。青海菜盛產於12月至隔年3月,當地居民會在海藻繁生季節去潮間帶採摘後,經過清洗、攪碎、脫水、曬乾以利保存,或者以冷凍方式保存或出售,成為漁村在春天的一筆額外收入。

圖6、青海菜產季常可見漁村居民們在村落街道旁曝曬青海菜

圖6、青海菜產季常可見漁村居民們在村落街道旁曝曬青海菜

青海菜展現了澎湖居民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而路邊曝曬青海菜也是典型的漁村風景(圖6)。雖然綠石槽或青海菜看過去一片綠油油,但它們是由數種藻種所組成,甚至可能隱藏著新紀錄種、新種,展現綠藻的多樣性。一種藻種可能因為生長環境不同,導致形態巨大的差異,甚至造成分類上的混淆。只有透過藻體細部形態觀察搭配分子生物工具比對才能釐清藻種歸屬。這些工作實在不容易,否則石蓴科的分類也不會歷經複雜的變動與修修改改。不過我們還是暫且放下這些艱澀的科學,好好把握春季時光去欣賞季節限定的綠石槽吧!

推薦閱讀:

  1. 何欣珏、蔡儀冠、蔡慧君、吳純衡 (2012) 青海菜休閒食品之研發。水試專訊,39:12-14。
  2. 黃騰毅 (2013) 臺灣產石蓴科(石蓴綱,綠藻門)分子親源關係與分類研究 (https://hdl.handle.net/11296/6jmn7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