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灣位處國境之南的屏東縣東港鎮,是臺灣地區少數大型潟湖地形之一,水域廣闊平靜,視野良好,具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經過多年規劃整治,現已獲評定為「國家級風景特定區」,不僅風光明媚,同時也有著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
早期明鄭時期的漢人移民,在大鵬灣潟湖的東、北側圍起土堤,並引入海水蓄魚養殖。根據清朝末年《鳳山縣采訪冊》記載,當時大鵬灣周圍有許多魚塭,儼然成了當地居民的經濟命脈。另外,附近居民也利用濕地養鴨,因而致富的代表人物有人稱「鴨圃坤」的林坤家族,他們靠養鴨攢了300甲地,極盛時期全臺一半的鴨蛋都由其供應,並栽培其子林壁輝成為制憲國民大會代表,蔚為一代傳奇。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接收日軍營區,空軍參謀學校及空軍幼年學校皆陸續播遷此地復校,高層寄望空軍健兒能「大鵬展翅,鵬程萬里」,因此基地改以大鵬營區命名,原名「大潭」也就此更名為「大鵬灣」了。隨著空軍接管大鵬灣一帶,便實施嚴格軍事管制,初期僅開放有限區域從事水產養殖,直至1976年水上飛機場撤銷並設立空軍漁業管理所,方才全面解除水域管制,開放給居民承租使用,此時大鵬灣正式進入水產養殖的黃金時代。大鵬灣周圍居民,開始從事蝦類與魚類等養殖。然而,1989年隨著空軍漁業管理所撤銷,整片大鵬灣水域因無人管理漸漸布滿蚵棚。90年代後,大鵬灣內興起箱網養殖,為漁民帶來可觀收入的同時,也使得灣內水質急速惡化。1997年,大鵬灣國家風景管理處成立,將其定位由漁業產地轉型為觀光景點,同時全面徵收灣內的蚵架和箱網。這一重大轉變標誌著大鵬灣由軍事管制與水產養殖轉向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的嶄新階段。
從早期的養殖漁業到現在的國家風景特定區,大鵬灣一直不斷地演變和發展,這裡有著豐富的生態景觀和人文特色,也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故事和傳說,如果你想要瞭解更多關於大鵬灣的故事,歡迎親自前來一探究竟!
鵬灣跨海大橋與高雄大港橋是臺灣目前唯二的開啟式景觀橋
大鵬灣早期養蚵產業興盛而累積形成的「蚵殼島」
全面拆除蚵棚後,如今搭乘觀光船招待的烤蚵全為灣內野生牡蠣
舊有養殖取水管路經整頓並興建共同取水站後成了美麗的濕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