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沿海地區的泥灘上,除了寄居蟹、彈塗魚等常見生物以外,還有一種可供食用的海螻蛄蝦,即俗稱「蝦猴」的美食奧螻蛄蝦(Austinogebia edulis) (圖1)。蝦猴擁有近似蟹類的鉗狀步足,但身形卻類似蝦類,其外表為墨綠色,具有挖洞習性,若在泥灘發現如火山錐形的小土堆,就是蝦猴利用鉗狀步足及頭部在質地細柔的潮間帶泥灘建構的堅固防敵結構。
圖1、雌性美食奧螻蛄蝦會利用腹肢梳理卵以增加卵的溶氧
蝦猴是少數有文獻記載的食用性螻蛄蝦,早期西部沿海漁民將其作為蛋白質的補充來源。料理方式包括以海水汆燙悶煮成通紅的「鹽滷蝦猴」,或將生鮮蝦猴與鹽、米酒一起醃製成「蝦猴膎」。尤其是選用具有飽滿卵巢的雌蝦猴,如蟹膏般硬實中帶點綿密,加上獨特的鹹腥氣味,口感更是誘人!另外,在廟前廣場觀光客更常見到的則是唰嘴的「炸蝦猴」。攤販將蝦猴蘸粉或裹漿後,於熱油中炸至通體酥香脆,起鍋前再加入九層塔並趁熱撒上些許胡椒鹽即可品嚐。
近年市面上也出現外觀類似的「深海蝦猴」、「紅蝦猴」,但牠們並非彰化沿海區產的蝦猴,從體型推測應是自東南亞進口的槍蝦。槍蝦最大的特色是不對稱的大小螯,可利用大螯造成的壓力變化產生如子彈般的音爆,藉此震暈獵物,所以被稱為「槍蝦」。商人為了讓槍蝦體型相似於螻蛄蝦,於是去除槍蝦的大小螯,但是經酥炸後,依舊可以根據顏色和體態作辨別。1、炸後的槍蝦較蝦猴體色更紅;2、本地產蝦猴的第一腹節和頭胸有明顯界線 (圖2)。
圖2、市面上蝦猴(a,c)與進口槍蝦(b,d)之油炸圖,蝦猴體色較淡且第一腹節與頭胸有明顯界線(a,b為背面圖,c,d為左側圖,紅色箭頭為第一腹節與頭胸部之界線)(圖一)
自1993年開始,蝦猴的採集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人工採集模式被高效率的水灌採集法取代。水灌採集法是以高機動性的改裝車、抽水泵浦及強力水柱,進行大規模的灌注、攪動、沖洗至胸口高度的泥深,再將隨水排出的蝦猴加以收集(圖3)。此採集方法會破壞蝦猴巢穴,且該區域的恢復期需長達五年以上。除了過度採捕外,沿岸棲地破碎化也嚴重影響族群消長,並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因此,近年來本所及漁會積極進行蝦猴復育工作,期望能保留鹿港特有的沿岸寶藏,延續傳統美食文化。
圖3、彰化沿海地區以水灌採集法採捕蝦猴,嚴重影響其野外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