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牡蠣殺手--東方柄渦蟲

  • 作者:陳岳川、龔淑仁、謝恆毅 / 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陳銓汶 / 澎湖縣農漁局

東方柄渦蟲(Stylochus orientalis)俗稱扁蟲,屬於扁形動物門(Platyhelminthes)、渦蟲綱(Turbellaria)、多歧腸目(Polycladida)的柄渦蟲科(Stylochidae),主要棲息在低潮線到水深30公尺之間的海域。因為牠也是養殖牡蠣的害蟲,所以又被稱為蚵蛭或牡蠣殺手。

蚵蛭是屬於兩側對稱的動物,由三個胚層分化而成,沒有骨骼和體腔,也沒有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成蟲長約7公分,寬約5公分,背腹扁平,體厚約0.5公分。外形呈橢圓狀,伸縮運動時為不規則波浪皺褶狀。身體前端有兩個光感受器,消化腔只有一個開口,兼具進食與排泄的功能。背面為褐色或棕色,並佈滿白色及深褐色的小斑點(圖1),腹面為乳白色,在中軸處有明顯可見的白色咽喉 (pharynx),咽喉的主幹兩側有數條主分枝,主分枝又有多個細小分枝,形成細密的網絡結構(圖2)。活動時會利用腹部上皮組織的細微纖毛擺動而前進,會分泌粘液使所經途徑更光滑,以便於爬行前進。

圖1、蚵蛭背面

圖1、蚵蛭背面

圖2、蚵蛭腹面

圖2、蚵蛭腹面

蚵蛭生殖方式奇特,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可繁衍出大量的下一代。牠們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生物。在交配時,兩隻蚵蛭會互相纏繞,看誰先把將帶有精子的交配針刺入對方體內來完成受精,其產卵數及孵化率均高,母蟲產卵後會以身體覆蓋保護卵塊,直到幼蟲孵化,幼蟲孵化後約經4-5天浮游期,然後沉降至底泥中棲息。蚵蛭攝食時會利用腹部的咽喉射出半透明細長枝狀構造的咽,當牡蠣受到離體咽攻擊後,開閉殼頻率會增加,最後失去閉殼能力,蚵蛭再爬入殼內將牡蠣包覆起來,利用腹部腺體進行消化。

澎湖牡蠣養殖有平掛和延繩兩種方式。平掛式養殖主要分布在潮間帶海域,退潮時牡蠣會暴露於空氣中導致水分散失,加上太陽直接曝曬產生的高溫,使不耐乾燥與高溫的蚵蛭脫落,因此影響較小。延繩式以浮具垂掛方式進行養殖,可充分運用海中的立體空間,養殖密度高。因為澎湖年降雨量低,又無河川的淡水注入,使海水鹽度維持在34 psu左右,適合蚵蛭生長,且因其體表會分泌出刺鼻氣味及黏稠的黏液,保護自己不受攻擊,所以幾乎沒有天敵,長期浸泡於海中的牡蠣就成為其攝食目標,容易大量受到蚵蛭入侵,每年都造成嚴重損失。蚵農為了減少蚵蛭的危害,會將蚵串吊起曝曬,再以淡水沖洗或浸泡使蚵蛭脫落(圖3),但因需要多次來回運送淡水,耗時又費工。有些蚵農會在蚵蛭7~9月的生殖旺季先將牡蠣移至潮間帶飼養,之後再懸掛於內灣內,可收不錯的防治成效。

圖3、蚵農以沖洗方式使蚵蛭脫落

圖3、蚵農以沖洗方式使蚵蛭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