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產養殖牡蠣樣本採集調查紀要

  • 作者:劉勁甫、林峰右、許晉榮/海水養殖研究中心;蔡慧君/水產加工組

牡蠣俗稱蚵、蠔,鮮甜滋味加上多樣化的料理方式,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受到環境與氣候變化及病害的影響,再加上近年廉價越南牡蠣進口漸增並搶占市場,對臺灣牡蠣養殖產業帶來打擊。根據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顯示,111年度臺灣牡蠣生產總量為16,691噸,較107年下降了5,419噸;而越南進口的牡蠣及相關製品則由107年的34噸增加至112年的4,053噸,在在顯示臺灣牡蠣養殖產業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本所有鑑於此,積極推動牡蠣產地鑑別技術等各項相關研究。

牡蠣產地鑑別技術,網羅了海洋漁業組、水產加工組與海水養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為廣泛蒐集國產牡蠣樣本,研究團隊自112年1月份開始,每隔2個月至臺灣西南沿海的王功、芳苑(彰化區漁會)、臺西、口湖(雲林區漁會)、東石、布袋(嘉義區漁會)、北門、七股(南縣區漁會)與安南、安平、南區(南市區漁會)等11個牡蠣生產區進行採樣調查。

帶殼牡蠣樣本採收後,隨即送到臺西試驗場剝殼取肉(圖1),同時記錄牡蠣肉、殼及殼上附著物(蚵岩螺、蚵岩螺卵鞘、綠殼菜蛤、海藻、管蟲、海綿、泥沙、其他)重量,並進行體組成、取肉量(每公斤帶殼牡蠣可剖出之牡蠣肉重量)(表1)及肥滿度(牡蠣肉與殼的濕重比值)(表2)分析。希望透過這些數據,能有助於了解臺灣養殖牡蠣在不同環境及季節下之變化,同時探討各項環境因子(如颱風、鋒面、降雨等)之影響,以為後續相關研究、政策與產業經營提供更多的參考資訊。

圖1、帶殼牡蠣樣本採收後,隨即送到臺西試驗場剝殼取肉1圖1、帶殼牡蠣樣本採收後,隨即送到臺西試驗場剝殼取肉

>

 

表一

表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