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金目鱸寒害致災溫度

  • 作者:劉恩良、陳冠如、陳富美、楊順德 / 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金目鱸 (Lates calcarifer) 是屬於尖吻鱸科的廣鹽性魚類,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沿岸之半淡鹹水域,西起阿拉伯灣,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北部。1970年代在泰國開始養殖並迅速往東南亞擴張。臺灣養殖金目鱸產量在1990~1998年之間一直位居世界之冠,然而受限國內市場無法有效成長,1998年後大幅衰退,在2002年跌到谷底。之後,因新的外銷市場需求形成,產量再度上揚,2005年回升到全球第二的位置,直至今日,臺灣仍是養殖金目鱸的主要產地。近10年來臺灣鱸魚類的產量與產值如圖1所示,其中仍以金目鱸為大宗,主要外銷國家則是美國與澳洲。

圖1、近10年臺灣鱸魚的產量與產值.JPG

圖1、近10年臺灣鱸魚的產量與產值

金目鱸成長迅速、抗病力佳,但對低溫則相當不耐。近年來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挑戰,冬季雖有變短趨勢,但偶有氣溫驟降之現象。政府為減少農漁民因天然災害遭受重大的損失,近年來積極推動「農業保險保險費補助辦法」,然而對養殖魚種致災之數據條件之掌握仍十分有限。有鑑於此,淡水中心以金目鱸作為試驗對象。我們由民間養殖場購入金目鱸一批,蓄養在鹿港淡水中心水泥池中一個月,待攝食行為穩定正常之後,再開始低溫挑戰試驗。

本年度降溫試驗所使用之金目鱸共計4批次54尾(平均重量:751.6公克;平均肥滿度: 1.98)。降溫方式為金目鱸進入水槽(25℃)後,隔夜降至18℃,次日再降至15℃ 以下(如圖2)。試驗結果顯示,金目鱸在18℃/16小時狀態下,仍能正常自由運動;當溫度降到15℃/1小時內,部分魚隻(20%)開始失去平衡 (圖3),並出現異常泳動行為。再降溫至14℃之後,失衡的魚隻持續增加,經14℃/3小時之後,多數 (80%) 魚隻已沉於水槽底部,鰓蓋微弱開合,少數(20%)魚隻在水槽中上層異常泳動(圖4)。

將受低溫刺激後的金目鱸迅速移入常溫(25℃)的水槽中,觀察其存活狀況,發現存活率從第1日的92%逐日降低,第3日已低於50%,至第五日則全數死亡,亦即在14℃/3小時低溫挑戰之後,金目鱸開始發生延遲性死亡現象,第五天已無魚隻活存。綜上可知,水溫15℃會導致金目鱸開始出現敏感和異常運動行為;而持續14℃的水溫則是造成其後續死亡的門閥。本試驗結果對未來金目鱸相關的農業保險措施提供科學數據,相信有助於貼近保單製作與漁民的實際需求。

圖2、金目鱸低溫試驗降溫曲線.JPG

圖2、金目鱸低溫試驗降溫曲線

圖3、金目鱸低溫下魚體失去平衡;後方為仍正常游動之紅色吳郭魚

圖3、金目鱸低溫下魚體失去平衡;後方為仍正常游動之紅色吳郭魚

圖4、金目鱸低溫下之行為,包括沉底、飄浮、異常泳動等現象

圖4、金目鱸低溫下之行為,包括沉底、飄浮、異常泳動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