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河蚌的離土立體蓄養

  • 作者:陳念慈、陳冠如、楊順德 / 淡水養殖研究中心;尤珮芸、吳軒睿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河蚌為臺灣淡水水域最大型的二枚貝,分類上屬於蚌科(Unionidae)、圓蚌屬(Anodonta)。因其生活樣態係將殼體直插於底土中,蚌殼閉合銳利如刀,所以又被稱為「田刀」,赤足工作的漁人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割傷 (圖1)。其肉質Q韌、嚼食費力,較少人食用,故甚少作為商業上的利用。部分河蚌會在蜆養殖區大量混生出現,由於非經濟物種常被撈拾運棄,甚為可惜。事實上,河蚌是可以食用的,曾經是先民重要的水產蛋白質來源之一,撿拾吐沙乾淨後取蚌肉(斧足)或直接炒食、煮湯食用。除了食用外,河蚌亦可作為鰟鮍魚類的代理孕母,兩者在繁殖上互相依存的關係是生物共同演化的絕佳教材。另外,河蚌亦曾被作為珍珠養成物種,近年來也用於水池、水族箱的水質淨化等用途。

圖1、河蚌殼體直插於底土中,蚌殼閉合銳利如刀

圖1、河蚌殼體直插於底土中,蚌殼閉合銳利如刀

目前河蚌無專門養殖,皆從混生魚池或天然水域中撈拾(圖2),且常在魚池清池或河川乾涸時方可藉機大量收成。若想進行商業利用,如何穩定蓄養以因應市場常態需求將是基本課題。本研究團隊著眼於此,除了探討河蚌的蓄養方式外,亦希望能充分利用魚池空間,故建立以離土立體方式來蓄養河蚌。其方式為將PVC網籃(長×寬×高=50×30×15公分)立體堆疊,在三層網籃中分別放置10、20及40粒 (若換算蓄養密度為每平方公尺約蓄養70、140、280粒)河蚌(圖3),定期測定與記錄成長及活存情況。在為期約二個月的研究中,不同密度的各組皆呈現持續成長的情況且活存率皆為100%,顯見離土立體方式確實能有效蓄養河蚌。

近年來各界希望能建構具有人文、歷史及生態等特色的食魚文化,河蚌為兼具上述特質的物種,未來或可藉由料理方式的提昇,使其成為在地限定的特色漁產品,藉以提振地方產業及促進漁民收益。

圖2、在魚池清池時撈拾的河蚌

圖2、在魚池清池時撈拾的河蚌

圖3、以PVC網籃立體堆疊蓄養河蚌

圖3、以PVC網籃立體堆疊蓄養河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