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不同養殖環境對白蝦體色之影響

  • 作者:陳俊安、余淑楓、周瑞良、楊明樺、吳豐成/東港生技研究中心

在蝦類養殖過程中,蝦苗品質及養殖管理等因素會影響養成率,而蝦類之體色則與日照充足與否以及池中藻類的光合作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現行養殖場依建構方式可概分為室外養殖及新興之室內或設施型養殖。室外養殖屬開放式環境,日照量充足,藻類光合作用旺盛,促使葉綠體有色體(chromoplast)可以有效率地合成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類胡蘿蔔素是甲殼類無法自行合成的營養物質,必須由食物中攝取,養殖蝦通常從環境中攝食藻類,經代謝轉化為蝦紅素。藻相穩定的環境,不僅有利於養殖蝦的成長,且能夠抑制水體中病原細菌的滋生,但也會因環境因素的劇烈變化導致池蝦的緊迫。

室內與設施型養殖為建構於室內或棚架下的養殖池,較不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例如可避免強降雨導致池水鹽度降低以及在寒流季節具有保溫效果等優勢,另外也具有易施行生物安全防疫、防止外來種入侵等優點,然其日照量卻無法滿足蝦體呈色所需。

比較本中心未遮蔽與遮蔽兩種不同養殖型態之光照度發現,未遮蔽者光照度el 高達107,700 Lux;而遮蔽後之光照度降至6,890 Lux,剩下約15~20% 的透光率,不利藻類生長,導致藻類濃度不足水色較清,因而無法提供蝦體充足的類胡蘿蔔素來源,合成蝦體色所需的蝦紅素。觀察所養成的白蝦體色以及烹煮後之呈色,也可明顯發現,前者之白蝦因在日照量充足的環境下成長,體色較深,烹煮後呈現橘紅色;而後者則稍微偏白,煮熟後色澤亦較淡。

研究人員鑑於室內養殖之白蝦,囿於環境因素,無法從池水中攝取足夠的藻量,乃轉從精進飼料配方(例如投餵具有揚色效果的飼料)著手,已可有效改善其體色偏白之情形,烹煮後呈色與室外養殖者亦相差不大,且遮蔽的養殖池環境條件相對穩定,若能配合妥善的生物安全防疫措施與加強養殖管理策略,相信將可持續成功量產質優味美的白蝦。

未遮蔽(左)、遮蔽(右)以及投餵本中心改良飼料(中)的養殖白蝦體色與烹煮後的呈色比較

 

未遮蔽(左)、遮蔽(右)以及投餵本中心改良飼料(中)的養殖白蝦體色與烹煮後的呈色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