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尋找扁蟲剋星-海水觀賞生物的應用初探

  • 作者:吳玉霞、湯慕婷、吳鍺湘、城振誠、謝恆毅/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邱沛盛/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

扁蟲 (Stylochus orientalis) 是危害澎湖養殖牡蠣的元凶之一。澎湖的牡蠣養殖始於清光緒7年(1881),民國43~59年間都曾有試養紀錄,只是規模都不大。民國60年,鹿港分所 (淡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前身) 撥贈澎湖縣牡蠣苗10萬粒,在井垵、菜園海域試驗獲得不錯的成績。之後再擴大試養規模,從事簡易「垂下式」(棚架式)養殖。翌年又試驗深水延繩式養殖,養殖成績良好。民國75年時,養殖面積約達560公頃。但從民國61年試養牡蠣開始,便陸續傳出有扁蟲侵食牡蠣的情況;民國68年災情趨於嚴重,民國74年扁蟲為害更加猖獗。為解決扁蟲之害,本所邀集國內專家學者,共商研討防治方法,提出偶爾將牡蠣吊上岸來浸泡淡水後曬太陽,以消滅附著在殼上的扁蟲及其他生物之建議。這個方法雖然能殺死扁蟲,但相當費時費工,且有效期只有短短的2個月。

將天敵應用於有害生物的防治上,近年來頗受重視。除了少數已知的天敵如頭盾目海蛞蝓會吃扁蟲外,還有那些生物會吃扁蟲?據推測底棲或是礁岩性的海水觀賞生物因棲息環境較特殊、食性較廣,或許也會攝食扁蟲。本所目前已成功開發出數十種海水觀賞魚、蝦的人工繁殖及量產的技術,遂利用試驗時所產出的觀賞魚、蝦進行試驗,究明其是否有攝食扁蟲的可能性。

選定紅線鞭腕蝦 (圖1)、網紋活額蝦 (圖2)、花斑掃帚蝦 (圖3) 及斑頭肩鰓鳚 (圖4) 進行扁蟲攝食試驗。首先前往牡蠣養殖戶取得扁蟲,將5隻扁蟲 (圖5) 放入71 × 45 × 50 cm的FRP水族缸,換水量為20 L/hr。再將紅線鞭腕蝦、網紋活額蝦、花斑掃帚蝦及斑頭肩鰓鳚各30隻分別放入,每天記錄扁蟲數量。試驗期間不餵食,2個星期後扁蟲分別剩下0、5、5及0隻 (圖6),結果顯示:紅線鞭腕蝦及斑頭肩鰓鳚會攝食扁蟲。這些會攝食扁蟲的生物,是否可實際防治扁蟲需要再進一步的探討。若能以生物防治的方式降低扁蟲對牡蠣的危害,除可減少牡蠣養殖的勞力,且可促進產業發展,增加蚵農的收益。

圖1、紅線鞭腕蝦

圖1、紅線鞭腕蝦

圖2、網紋活額蝦

圖2、網紋活額蝦

圖3、花斑掃帚蝦

圖3、花斑掃帚蝦

圖4、斑頭肩鰓鳚

圖4、斑頭肩鰓鳚

圖5、扁蟲

圖5、扁蟲

圖6、不同生物攝食試驗之扁蟲數量減少狀況

圖6、不同生物攝食試驗之扁蟲數量減少狀況

 

參考文獻
1.《續修澎湖縣志(卷五)|物產志》
(https://penghu.info/OBEAA2532330BD0C2D8F)
2.陳章波 (1988) 扁蟲防治及振興澎湖牡蠣養殖之建議及展望. 農委會漁業特刊, 17: 46-56.
3.楊平世 (2009) 臺灣生物防治的發展. 科學發展, 444: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