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中的無殼蝸牛-石磺

  • 作者:劉素華、許鐘鋼、謝恆毅/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石磺在分類學上屬於軟體動物門(Mollusca)、腹足綱(Gastropoda)、縮柄眼目(Systellomatophora)、石磺科(Onchidiidae),其殼和肺腔都己退化,身體呈長橢圓形,體長約5公分左右,頭部有一對觸角,眼睛位於觸角頂端。牠是雌雄同體,但進行異體受精,初夏產卵,秋冬到深層水域避寒。常在海濱岩石上、河口礫石區和消波塊上出現,外觀及體色是很好的保護色,不仔細觀察,往往會錯過它的蹤跡(圖一),通常會在晚上退潮時出來覓食,是夜行性動物,主要以石塊上的藻類及有機物為食。在澎湖常見的種類為石磺(Oncidium verruculatum),俗稱海貓、貓仔奇,外套膜為黃綠色,體表密佈灰黑色斑,背部有許多樹枝狀鰓和許多大小不一的疣狀突起(圖二),腹足為灰綠色(圖三),可供食用。另一種是平疣桑椹石磺(Platevindex mortoni),俗稱土奇,外套膜為黑色,體表背部疣狀突起不明顯較為光滑(圖四),腹足為墨綠色(圖五),在澎湖當地沒人食用。

目前石磺的研究都著重在生態調查,對於產卵及養殖方面的研究則較為缺乏本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正積極進行其繁殖技術開發,詳細觀察並記錄其產卵環境、週期、產卵情形及成長,希望可以儘速掌握最佳產卵條件。

石磺是澎湖道地小吃(圖六、七),但其營養成分,以及除了食用之外是否有其他的利用價值等課題則尚待究明。例如近年來研究發現,蝸牛黏液具有修復、舒緩、保濕等功效,一躍成為美容保養品的明星素材,而身為蝸牛近親的石磺,其黏液是否也具有相同甚或更佳的效果,值得進一步分析探討。

圖一、海濱岩石上的石磺

圖一、海濱岩石上的石磺

(左圖)石磺體表,(右圖)石磺腹足

圖二(左)、石磺體表 ;圖三(右)、石磺腹足磺

左圖平疣桑椹石磺體表、右圖平疣桑椹石磺腹足

圖四(左)、平疣桑椹石磺體表 ;圖五(右)、平疣桑椹石磺腹足

(左圖)去除表層黏液和內臟後的石磺,(右圖)餐桌上的石磺

圖六(左)、去除表層黏液和內臟後的石磺 ;圖七(右)、餐桌上的石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