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石狗公漫談

  • 作者:海洋漁業組/吳允暉

有空逛逛基隆崁仔頂魚市場時,會發現一群大頭闊嘴,外型神似石頭的魚兒,店家看到客人停下腳步立刻熱情簡介:「石狗公煮薑絲湯超讚的啊!一斤才300元啦!」,但魚市場裡大概有3~4種外型相似的魚都被稱為石狗公,牠們之間的親緣關係如何,今天就來一探究竟吧。

石狗公屬於鮋科大家族的一員,全世界約有8個亞科56屬418種以上,臺灣魚類資料庫記錄35屬95種,為沿近海底棲肉食魚種,常棲息在礁岩區伏擊小魚蝦為食,硬棘基部均具毒腺,處理上必須非常小心。北部最常見的種類包括:石狗公屬 (Sebastiscus) 的三色石狗公 (Sebastiscus tertius) (圖1) 、石狗公 (S. marmoratus) (圖2) 和白條紋石狗公 (S. albofasciatus) (圖3) 以及無鰾鮋屬 (Helicolenus) 的赫氏無鰾鮋 (Helicolenus hilgendorfii) 等4種,兩屬可藉由其胸鰭腋部是否具有小皮瓣來加以區分(無鰾鮋屬胸鰭腋部有一個小皮瓣,石狗公屬則無)。

市場上數量最多最常見的是白條紋石狗公,體色為紅褐色密布鮮黃色蟲紋的鮮豔外觀,非常容易識別。最麻煩的是石狗公和三色石狗公,因體色相近,辨識較為困難。三色石狗公的日名為ウッカリカサゴ,ウッカリ是「不小心、未留意」之意,日本著名的魚類學者阿部宗明給本種訂定日名時說到:「這是不小心就會和石狗公混在一起無法分辨的種類!」(註)。簡單來說,這兩種石狗公困擾魚類學家許久,目前外部形質可用以下兩點來區分:(1) 三色石狗公胸鰭鰭條數18~20,多為19;石狗公17-19,多為18;(2) 三色石狗公胸鰭靠近基部處暗色斑不明顯,石狗公則較為明顯。

3月份時,貢寮經營一支釣的鄭船長來電:「多年未釣獲的超大型三色石狗公,提供你們做研究吧!水深200公尺處釣到的!」。攜回進行測量,其基本資料如下:全長53公分,重量2,626公克,比一般石狗公體型大一倍!經解剖後發現卵巢膨大成淺紫色 (圖4),和一般魚類卵巢成熟時為橘黃色大異其趣。剖開卵巢後發現內部是果凍狀膠體包覆的是大量的水卵和仔魚 (圖5),兩者數量比例約為1:3,顯微鏡觀察發現仔魚體長約2 mm且眼點尚未發育 (圖6),計數推算後發現,這尾母魚180公克的卵巢內孕育水卵和魚苗多達98萬尾!

經查日本相關研究資料發現,石狗公屬魚種均屬於卵胎生種類,日本海域的石狗公生殖期約在12月至次年3月間,交配受精後的母魚會在2~3個月後產下無游泳能力的仔魚,並隨著洋流漂流數十日,其間可能被其他魚類捕食或因環境變化而死亡,幸運生存的仔魚被送到適合的海域後沉底定居,變成有強烈領域性且不喜歡移動的幼魚!如果這尾母魚可以順利產卵,或許可以留下許多後代也不一定呢?!

註:出處https://www.zukan-bouz.com/syu/ウッカリカサゴ

 

圖1、三色石狗公 (Sebastiscus tertius)

圖1、三色石狗公 (Sebastiscus tertius)

圖2、石狗公 (Sebastiscus marmoratus)

圖2、石狗公 (Sebastiscus marmoratus)

圖3、白條紋石狗公 (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

圖3、白條紋石狗公 (Sebastiscus albofasciatus)

圖4、三色石狗公成熟卵巢

圖4、三色石狗公成熟卵巢

圖5、卵巢內部

圖5、卵巢內部

圖6、眼點未發育的仔魚

圖6、眼點未發育的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