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讓海中星星再次閃耀---飛白楓海星繁養殖初探

  • 作者:湯慕婷、吳玉霞、城振誠、謝恆毅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高百賞/澎湖縣政府

飛白楓海星 (Archastertypicus)的分類地位為棘皮動物門、海星綱、飛白楓海星科,南非海域以東之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海域都有分布,夏威夷附近也有其蹤影,主要棲息於潮間帶的沙泥地和海草床。文獻記錄個體半徑從1.5公分至8公分不等,為雌雄異體、行體外受精。根據記載,飛白楓海星的繁殖季節為6-8月,然實際走訪澎湖的潮間帶,從5月開始即可觀察到不少的飛白楓海星成對交疊,雄上雌下腕足相交的假交配 (pseudo-copulation)景象。一俟雌海星排卵,雄海星受到誘導隨後排放精子,達到受精目的。飛白楓海星這種特別的行為,縮短了雌雄間的距離,大大提高了受精率和繁衍下一代的機會。

行假交配的飛白楓海星

行假交配的飛白楓海星

本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已成功建立油彩蠟膜蝦(Hymenocera picta)量產技術,該蝦有別於一般觀賞蝦的雜食性,在結束浮游期(zoea)變態為稚蝦後,即開始以海星為食,因此飼育時,海星是不可或缺的餌料。然根據報導指出,澎湖潮間帶的海星數量近年來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為在維持野外生物資源量平衡的前提下,持續穩定供給餌料,澎湖中心開始嘗試進行飛白楓海星的繁養殖試驗。結果顯示,飛白楓海星的受精卵於受精2小時後呈四分裂,21小時後達到原腸期(gastrula);小腕 (brachia)在第四天形成,小腕幼生(brachiolaria)除具備三個小腕之外,水管系也開始發育。第12天觀察到已附著變態的小海星,小海星具備骨盤和管足,接著眼點出現,到第19天,肉眼已可見五個腕足的小海星。

目前澎湖中心已可以人工方式培育出小海星,未來將持續精進相關繁養殖技術,除了提供觀賞水族市場所需與作為油彩蠟膜蝦的餌料之外,也將透過種苗放流增裕飛白楓海星資源量,以維持澎湖沿近海域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平衡。

飛白楓海星胚胎(四分裂)

飛白楓海星胚胎(四分裂)

飛白楓海星原腸胚

飛白楓海星原腸胚

飛白楓海星小腕幼生

飛白楓海星小腕幼生

剛變態附著可見明顯骨盤和管足的小海星

剛變態附著可見明顯骨盤和管足的小海星

已具明顯五個腕足的小海星

已具明顯五個腕足的小海星

附苗板上如滿天星斗般的小海星

附苗板上如滿天星斗般的小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