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祝融退散-水字螺的人工繁殖初探

  • 作者:鄭維毅、謝恆毅/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水字螺(Harpago chiragra)屬於腹足綱(Gastropoda) 、中腹足目(Mesogastropoda) 、鳳凰螺科(Strombidae) 、水字螺屬(Harpago),俗稱六腳螺,廣泛分佈在日本至澳洲之間的熱帶、亞熱帶海域,在臺灣各海域皆有捕獲紀錄。主要棲息在珊瑚礁及礁岩區附近沙質底,以混合在沙底中的有機物碎屑為食,且在攝食時會將部分殼體潛入沙中掩蔽,難以發現其蹤跡。

 

目前臺灣的鳳凰螺科有4屬43種,本科螺類在殼外唇前方皆具有一個「鳳凰螺缺刻」(Stromboid notch),這個缺刻是其將發達的雙眼伸出窺探外界環境變化的管道(圖一)。水字螺殼面顏色多呈白色或淡黃色,並帶有棕色及黃褐色條紋及斑點,殼口通常為粉紅色或橘色,殼體則呈紡錘形,相當堅硬、厚實,背部有4~5條螺肋,有多個瘤狀突起。本種最明顯的特徵為口蓋特化為邊緣有鋸齒的鐮刀型,平時利用此特化的口蓋進行爬行,遇到危險時則藉由強而有力的腹足,以跳躍前進的方式逃避敵害;其次則是具有六支發達且彎曲的中空管狀棘,外型相似於漢文的「水」字(圖二)。因此,日本琉球地區有將水字螺懸掛於屋簷下的民間習俗,以此象徵防火與避免回祿之災,在臺灣則多作為收藏觀賞之用。


圖1鳳凰螺科最明顯的特徵

圖一、鳳凰螺缺刻是鳳凰螺科最明顯的特徵,是其眼睛外伸的部位

圖2水字螺種螺發達彎曲的中空棘管造就特殊外型

圖二、水字螺種螺發達彎曲的中空棘管造就特殊外型

     

由於水字螺外型討喜,人工採捕或其他環境因素導致野外族群日益稀少,為滿足市場需求,或補充其野外族群,本中心著手進行相關的人工繁殖試驗。水字螺種貝來源係為潛水調查時於澎湖周邊海域採得,採集後蓄養於模擬天然棲地底質的環境,並投餵人工飼料,約在第30天時,發現飼育桶中的水字螺開始產卵。其產卵行為相當特殊,係將卵線產於沙中並包裹成沙團(圖三),與同為鳳凰螺科的水晶鳳凰螺產卵行為(將卵線纏繞成卵團產在穩固的基質上,不與底質沙泥黏著)有明顯差異。在蓄養一年的時間裡記錄到兩次產卵行為,目前仍在持續觀察,以掌握種螺飼育條件。

圖3水字螺將卵線產於沙中並包裹成沙團

圖三、水字螺將卵線產於沙中並包裹成沙團

 

後續以卵團進行人工孵育,嘗試以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進行投餵,雖有觀察到面盤幼生(圖四)的攝食行為,但在飼育至第四天時開始出現大量死亡,且並未變態為足面盤期或變態沉降為稚螺階段,推測在飼育期間只投餵單一藻類導致幼生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而死亡,但由於未再獲得卵線,無法再次測試其餌料需求。

現今在氣候變遷、環境棲地被破壞及人類過度捕撈等因素,造成全球海洋生物資源日益減少,且有關水字螺之相關研究報告甚為少見,人工繁養殖相關資料更是闕如。本中心基於開發多樣性物種放流及棲地物種復育,將會持續進行水字螺培育,盼能建立其基礎資料及完整的人工養殖條件與量產技術。

圖4水字螺的水字螺的面盤幼生

圖四、水字螺的面盤幼生